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95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联测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们正在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从各个方面对劳动者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有劳动法体系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根据牛津大学的卡尔•本迪特•弗瑞和迈克尔•奥斯本发布的《就业的未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美国47%的工作可能会以70%以上的高概率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交通、物流、办公室白领、制造业等。用人单位不会自愿提升劳动报酬水平,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生产率,导致本就处于劳资关系弱势方的劳动者有可能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失去了谈判的话语权,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压低劳动者的工资。
  人工智能取代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意味着劳动者更多地在终端从事操纵人工智能的工作,也意味着未来有望实现远程办公常态化。但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传统的工伤认定与工作场所密切联系,而人工智能时代下远程办公的劳动关系与工作场所分离,导致认定工伤存在困难。如用人单位发生火灾导致劳动者遭受损害,将之认定为工伤无异议,但家中发生火灾导致劳动者遭受损害,能否认定为工伤则存疑。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将使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内的整个社会受益,但一定时间内,从劳动者角度出发,新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一般都是高技能水平岗位,而人工智能取代的往往又是低技能和中技能的劳动者。当前,失业人员能力再不济, 也可以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如服务员、快递员等。然而未来人工智能将全面替代这类工作,由此形成的局面是失业人员将会越来越多,并且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如何缓解失业的空档期所带来的阵痛,始终是政府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用人单位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巨大红利的同时却承担较小的义务,而劳动者陷入贫困生活,政府需要承担大部分义务,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理。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现行劳动法需要更新,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者保护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应当惠泽广大劳动者,这是保护劳动者的根本机制。劳动报酬水平必须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生产率相适应, 否则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导性因素,而劳动者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红利机制的重要功能在于将劳动者的工资与用人单位利润自动挂钩,实现劳动报酬水平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生产率的主动适应。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远程办公将成为常态化,如何认定劳动者远程办公过程中遭遇的工伤,法律尚无明文规定。对此,原则上,应坚持“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 三标准并重,进行判断。特殊情形下,以工作原因为核心标准,并辅以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标准。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人工智能保障基金,用途为保障因人工智能技术失业的人员的生活与再就业培训。用人单位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受益者,该保障基金由用人单位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所增加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财政也要承担一部分。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引发结构性失业风险,但也会推动投资者纷纷涌去利润丰厚的新生产单位,刺激就业岗位的增加。理性检视现有制度,未雨绸缪以顺应时代需求弥补制度漏洞,是消化和吸收在这个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劳动者失业阵痛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郑志锋李佩艳《人工智能对劳动法的挑战及其建议探索》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过程进行模拟的一门新学科。似乎在一夜之间,人工智能已从虚无缥缈的幻想成为现实。
  鉴于人工智能可大幅提升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将有可能受到巨大影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今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约一半的工作内容将有被自动化的可能,使中国将成为全世界自动化潜力最大的国家。未来,中国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受到冲击,重复性工作内容和可预测的程序性任务构成的职位尤其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人工智能对推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最早将在 2024年达到峰值,并在之后的 50 年中减少 1/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指出,根据应用速度的不同,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提升的生产力每年可为中国贡献 0.8 至 1.4 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可用于改善医疗、环境、安全和教育,提升民生福祉。与此同时,由于它模糊了物理现实、数字和个人的界限,衍生出了较为复杂的伦理、法律及安全问题。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普及,人们需要审慎管理来应对这一转变。
  摘编自鲍达民《中国近半岗位或被人工智能取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包括交通、物流、办公室白领、制造业等在内的47%的工作可能会以70%以上的高概率被人工智能取代。
  B. 人工智能出现后,本就处于劳资关系弱势方的劳动者,可能在与用人单位关于劳动报酬的谈判中失去话语权,从而被压低工资。
  C.人工智能似乎已在一夜之间从虚无缥缈的幻想成为现实,生产力可得到大幅提升,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巨大影响。
  D.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中国将成为全世界自动化潜力最大的国家,因为未来五十年中国将有很严峻的人口老年化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更多地可以在终端从事操纵人工智能的工作,远程办公将有望成为常态。
  B.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劳动者在一个行业失业了,不会太久总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C.因人工智能技术而失业的人员,将面临生活困境,用人单位和政府都有责任给这些失业人员提供生活和再就业培训的支持。
  D.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可大幅提升生产力,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可提升民生福祉,但也会衍生出较为复杂的问题。
  3.下列情况不属于人工智能应用产生影响的一项是(  ▲  )(3分)
  A.高速公路使用ETC(全自动电子收费系统),由此带来智能交通的经济效益。
  B.公安部门通过构建高标准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几秒内准确锁定犯罪嫌疑人。
  C.AI虚拟主播形体、表情等都堪比真人,2020世界VR大会开幕使用了虚拟主持人。
  D. 医院影像科X射线检查,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法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可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6分)
  ▲                                            
  5.结合材料,简要谈谈面对正在步入的人工智能时代,作为高中生的你今后应该如何做?(4分)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手
  萧红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我们叫她“怪物”。教师点名时每次一喊到王亚明,她都起来,把两只青黑手垂得很直,肩头落下去,面向着棚顶说:“到,到,到。”
  全班的同学都在笑。可是王亚明却安然地坐下去,青黑色的手开始翻转着书页。
  数学课上,她读起算题来也和读文章一样;午餐的桌上,那青黑色的手已经抓到了馒头,她还想着地理课本;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她的眼睛爬满着红丝条;贪婪,和那青黑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不能满足的愿望。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