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70字。

  2021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5月10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国家政要、国际舆论的一致赞誉。
  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新的平衡,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习主席曾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在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了要将全球平均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大致为1750年至1850年平均温度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要实现2℃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之前,实现1.5℃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5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
  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2℃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8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左右,实现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管从狭义或广义看,不仅都在科学要求的2℃和1.5℃目标的减排路径内,甚至还有可能将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往前推动十年左右。即使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的德国、英国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排放达峰到其承诺的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性),其经济社会净零碳转型实际将经历长达8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目前承诺的从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愿景实现仅为30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心,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
  (摘编自《如何理解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材料二:
  我国提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度、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 2060 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是即使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 CCS 大规模部署,到 2060 年,距离碳中和仍有 3-9 亿吨 CO 2 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为了明确碳中和愿景下各个行业的减排责任,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合理规划。电力部门应重点发展风电、光电、CCS 技术,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零排放。钢铁行业短期应加速小球烧结、低温烧结、干法熄焦、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争取“十四五”初期实现碳排放达峰,中长期应加大电弧炉炼钢、氢能炼钢和 CCS 技术的部署。化工行业应发展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化技术、低碳制氢和 CO2 利用技术、CCS 技术等, 争取实现关键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在 2037 年前达峰。对于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为了实现我国 2060 碳中和目标,应争取实现“十五五”期间或“十六五”初达峰。建筑部门应继续提高采暖制冷效率,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交通部门应优先铁路、水路运输,发展电动客/货车、氢燃料车、生物燃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
  (摘编自《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习主席提出的这一目标,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
  B.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该变化使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国际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合作以应对这项挑战。
  C.《巴黎协定》为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D.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能够被大规模地部署到电力、钢铁、化工行业中,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磋商和谈判近三十年后,国际社会终于达成了《巴黎协定》。因为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协定的各缔约方允许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迟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峰。
  B.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如果是广义上的“净零排放”,那么在时间上将比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提前约10年。
  C.我国的碳达峰估计将比德国迟60年左右,但在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上,有可能只比德国迟10年。这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雄心和决心。
  D.40年后,化石能源将依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碳移除等方面技术的创新,利用化石能源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将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逐步淘汰燃油汽车,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提供共享单车服务。
  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以获得收益。
  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4.两则材料中多次出现“碳汇”一词。请根据文意,简要阐释“碳汇”的含义。(4分)
  5.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