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3520字。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超出区域的答题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 (2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材料一:
中外关系史从学科划分上讲,虽归入历史学中的“专门史”,但其构成却不简单,可以用三“跨”一“遍”来概括,即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者遍及全球。跨时代指其研究时段从史前延及近现代;跨地域是说其研究的地理范围包括中国和周边地区以及遥远的异域;跨学科则言其涉及学术领域与方向众多。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各国都有研究本民族、本国、本地区与中国关系史的学者,所以中外关系史研究者遍布全球。
由于存在上述特点,从研究成果和论著上讲,中外关系史的关注者往往超出历史学专业之外,有时会包括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员甚至境外的研究者。从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上讲,虽无一定成法,但普遍有兼通的要求。研究者应兼通专门史与断代史,既知中国史,也对世界史和地区国别史有一定了解。此外,研究者最好兼具一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海外同行的情况,从全球视角关注自己所从事课题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活跃于学术一线的主要专家,以及研究成果的发表园地和重要的文献收藏处等。
(摘编自刘迎胜《培养兼通人才,发展中外关系史学》)
材料二:
我们的研究基点是立足中国看全球,立足全球看中国,核心在于整体观。
首先,从中国本土出发,立足中国立场。任何学术话语体系都是有立场的,每位学者也都会有自己的主观立场。立场不同,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会很不一样。如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史通论》,就是站在为日本服务的立场上倡导“唐宋变革论”,因此其中完全没有明史部分,这是在有意遮蔽明代中日关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中外关系史研究,要立足中国,讲好中国对外交往的故事,重新审视外国各种成说,推动学科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关系史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其次,立足全球看中国。中国对外关系史是全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见树,也要看到林,认识到中国与全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确切了解历史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认识历史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应当在全球史视野下,全面而整体性地看待中外关系从分散到联系的原因及发展规律。例如,西方学者撰写的几部印度洋史著作都没有把郑和下西洋置于研究内容中,但郑和在长达28年间七下西洋,其主要活动区域正是印度洋。某些西方学者的印度洋研究显然是从西方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全球史视野看待中国在印度洋的大规模交往活动。如美国学者珍妮特•L.阿布一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一书,在论述13世纪与16世纪的世界体系时,极大地忽视了15世纪初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存在。
用西方范式诠释全球问题,用西方价值观念裁剪中国对外关系史,是与唯物史观相背离的思维方式。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外关系史研究,走向历史现场,大力开展国内外的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国际上发声,让国际史学界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国,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
全球史是整体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相互联系发展的,这一点极富启发性。如今,国际关系格局、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去全球化”之说泛起。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全球治理?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与外界融合的历史经验,反思中国中外关系史,为今天的对外关系政策制定提供宏大叙事的历史大视野,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今天乃至未来的全球治理问题。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既深化旧的课题,又提出新的课题;既传承旧的研究方法,也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中国中外关系史核心理论与解释体系,既是创新中外关系史学术体系的内容,也是完善中国历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万明《以全球史推动中国中外关系史新发展》)材料三: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表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全球发展将在文明互鉴观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学界也应加强对文明互鉴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单向地输出本国文化。我们要在文明互鉴之中反身自问,不断厘清自身文化的特点,认清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和特点,在学习其他文明中分享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张西平认为,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对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对外文化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对象国历史文化及中外关系史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而过去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重点,对小国、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非常缺乏,往往只能借助西方成果。同时,文化走出去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阐释。
(摘编自叶飞《凝聚新时代发展合力,为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外关系史可划入历史学中的“专门史”范畴,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的构成涉及多个领域,非常丰富和复杂。
B.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史通论》站在为日本服务的立场,有意遮蔽明代中日关系,完全没有论及明史部分。
C.研究中外关系史应兼通专门史与断代史,熟知中国史与世界史及地区国别史,最好兼具一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
D.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我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要深入探究历史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对世界文明史的研究,还要促使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B.立足中国看全球,强调的是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立足全球看中国,强调的是全局观念和联系意识。
C.从全球史视野而不仅仅是从西方立场出发,才有可能将中国明代在印度洋的交往活动置于研究内容之中。
D.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特点,需广泛涉猎、通力合作,因此其研究者遍及全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外关系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西夏文字研究
B.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C.16世纪末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研究
D.俄罗斯发现的中国出产的平纹织物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外关系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