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490字。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命题人: 审核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地性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词语,是指公共艺术走出了常规展览空间而置于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通常是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由上下文或者通常所说的文脉来界定作品非此地不可的意义。强调的是其不能脱离所在的、制作作品的特定的空间、地域和当地的文化背景、当地的历史。将这一解释扩展到纪录片研究领域,就是说纪录片创作不能脱离创作者所生活地区的文化背景、当地的历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独立纪录片无疑是一种“在地性”的纪录片。吴文光在谈到他的《流浪北京》的创作过程时说,“我当时想,我们这群自80年代初满怀艺术梦想,抛弃职业和户口约束盲流在北京的人或许不久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自己流浪背景的历史,我应该动手拍点东西记录下来”。在拍摄过程中他感受到媒体那种宣传式的报道方式离老百姓太远,期望革新一下创作手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群体与西方的纪录片流派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是一个具有完全意义的“在地性”创作群体。正是这种在地性使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保持了作品题材的连续性和风格的一致性。
  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人在中国海外移民大潮的整体背景下跨出国门,在一片新的土地上白手起家。跨文化是他们必然的身份选择。跨文化是指处于两种和多种文化之间,同时兼具两种或多种文化特征,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人的海外经历就提供了这一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背景。整体考察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可以看到这一类纪录片具有如下跨文化特征:中西文化融合视角,选择代表不同文化的主人公,在文化的边缘之处思考,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是一种在体制之外生存的纪录片,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和销售渠道。这种生存状态使他们纪录片人既游离于国内主流媒体,无法被所在国主流社会所包容。由此,构成了他们同时游离于两种文化之外的边缘人身份特征。这种身份特征为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赋予了任何单一文化都不具备的跨文化视角。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人能够同时采用两种视角思考拍摄对象,他们既可以用东方视角审视西方题材,又可以用西方视角审视东方题材,如纪录片《林疯狂》通过华裔篮球明星林书豪的经历,将身份认同这一命题置入体育题材之中,为体育纪录片这一来自西方的纪录片类型增加东方式的人伦亲情。而纪录片《敦煌写生》所呈现的是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敦煌,通过这一视角,作品将敦煌这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文化题材增加一层西方文化的光环,进而产生审美距离,创造一种悠远的陌生感。
  (摘编自王庆福《不一样的独立:内地独立纪录片与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之比较》)
  材料二: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在这种互动结构中,中国纪录片应改变“高高在上”或“沉默寡言”的姿态,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开发全球化的合作项目,搭建持续有效的国际共享平台。
  (摘编自雷璐荣《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深度发展方向与策略》)
  材料三:
  2019年11月9日晚8:00,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国内首部亚洲文明对话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该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各方面的赞誉。
  “两窟”千年相望,却不相闻;命运相通,却不相知。该纪录片中,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莫高窟洞壁上精美的壁画人物,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再现了先祖追求和平的努力。
  (选自2019年11月新闻《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地性艺术因置于特定的地域空间、蕴含特定的历史意义、依托上下文或文脉而具有非常规的特质。
  B.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宣传式报道离老百姓太远,期望革新创作手法。
  C.纪录片《林疯狂》以西方视角审视东方题材,将东方式的人伦亲情融入到来自西方的体育纪录片中。
  D.要“走进去”,纪录片需转变制播方式,在世界对话的平台上,以全球视野、人类视角讲中国故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地性”纪录片创作群体为保持作品题材的连续性和风格的一致性作出重要贡献。
  B.海外华人独立制片人有跨文化视角的影片构思,自己负责筹集影片制作资金,拥有创作的控制权,并组织销售和发行。
  C.中国纪录片的责任不止于介绍中国,更要让世界人民明确中国立场,信任中国信息,认同中国价值。
  D.中国纪录片想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就必须撕去中国标签,在互动结构中完全融入世界立场。
  3.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纪录片特性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性      B.艺术性      C.时效性      D.全球性
  4.阅读材料三中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新闻报道,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析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的原因。(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三国演义》(节选)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命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再往卧龙岗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