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5010字。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2019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小说的私人阅读、自由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是一种激变的艺术。
  D.只有戏剧“小说化”,小说“戏剧化”,才是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份“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的名单在网上热传。马术班、竖琴班、国际象棋班等相对冷门的课程,处于“鄙视链”的顶端,而常见的兴趣班,比如钢琴班、书法班则被认为是“俗气”“廉价”的低层次课程。兴趣爱好本身并无“高大上”与否的属性,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它,当一个兴趣培训班被赋予特殊的文化身份,其“光环”便逐渐形成了。“物以稀为贵”,越是罕见的领域,越有可能让人摸不到头脑,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某种奇特的幻想甚至崇拜,反之亦然。试想,世居草原之上的牧民家庭,谁会认为让孩子学马术是高大上?
  再者,便是文化话语权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到,在这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