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400字。
渭滨区高三适应性训练试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书法对于现实的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反思当代书法创作,无论是坚守书法传统也好,还是书法创新也好,实际上我们都只关注到书法本身和自己的圈子,使得当代书法的受众也越来越小。看似书法的延续,结果却是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远离大众的视野。
那么,书法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法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不从书法的视角梳理和辨析书法与人民、与时代的关系,那么还是落入空洞的言说当中。
如果书法不与现实中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书法就断绝了创作的源泉。文化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众。现在回过头来看传统书法经典都诞生于日常生活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内容,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自然,流淌着书写的轻松。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具体的书法家,都跟自己的“今天”有着关联。当今天的书法与实用剥离,书法家为之欢呼,似乎解放了书法艺术的表达限制,可以更为自由地表达自我,但是书法却渐渐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大众。
中国文学艺术无一不具有民间大众文化的渊源。面向大众、面向生活汲取养分,构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循环。书法进入到当下,进入到大众,必然面临关于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书法是不是应该跨越专业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如果我们无视当下人民的精神需求,只在自己的圈子里玩形式、练技术,认为书法本身就是形式的、技术的,再简化便是线条的。最终,书法家的作品便与当下生活无关了,大众也被指责对书法一窍不通。但是民众还是关注书法的,这才有了关于“丑书”的争论,关于书法艺术与文化属性之争。人民的表述欲望和文化话语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必将在书法家之中寻找相宜的代言人。很显然这里的专业书法家,未必是代表精英文化,高雅与通俗,常常被我们视为审美上的一组矛盾。而传统的书法经典里都有一种特质:高雅的情怀,通俗的表现。《兰亭序》也好,《祭侄文稿》也好,“十大行书”都是一种通俗的表现力量,使之成为经典。由于我们对书法与当下、书法与生活、书法与大众种种关系的误解,使得当代书法失去了传统与现实关联的精神。
书法还关涉到写什么的问题。甚至写什么的问题在大众眼里也远比怎么写更重要。它书写的是此时的历史、今天的生活,一旦书写就会被凝聚,它就可能永恒。只是我们在当下的书法作品里很难找到与今天相关联的生活信息,让人怀疑书法对今天的意义。书法在艺术的语言中和文字记录中双重书写,这是书法的高贵之处,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具备的地方。因为今天不可重复,生命的个体形态也全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书法创作一直处于创造之中。
我们对于书法创作的人民性和当代现实意义的追问,意在让书法重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法创作回到人民、回到生活,书法才有真正的活力与艺术的尊严。书法是关于精神的书写,也是生活的见证,精神与生活的同构,是真正的艺术之道。
(选编自董水荣《书法是精神与生活的同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的现实意义,是书法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是反思当代书法创作问题的出发点。
B.当代书法的专业化,是导致受众越来越小,书法越来越远离大众视野的原因之一。
C.书法艺术受到的限制主要是表达限制,突破表达限制的方法就是与实用剥离。
D.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形式的、技术的,更是生活的、精神的、文化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当今书法创作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观点,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举王羲之书法名帖的例子,突出了现实生活对书法创作的意义。
C.文章着重论述了当下书法艺术的雅俗之争,表明了书法要通俗化的观点。
D.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书法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改变书法越来越远离大众视野的现状,不能只坚守传统或只创新,而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B.当代中国流行的书法签名也算是书法,因为他们大都字体结构独特,线条流畅,整体自然和谐。
C.当代有一些“丑书”被炒得火热,引发广大民众的关注和评价,足以说明大众评价是判定书法价值的关键。
D.当代书法家爱写“古人的生活”,精神与生活同构是解决书法对今天“失语”问题的正确做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关于“你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的问卷调查发现,00后一代青少年的青春偶像,比前几代青年更趋于多样性、选择性与个性化。
第一,习近平和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四位政治领袖,作为00后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最崇拜偶像”高居前位。这折射了当代青少年对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