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190字。
齐齐哈尔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不过,在对我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读。比如,一些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史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即把我国古代法归纳为“律”和“令”两种法典形式。“律”“令”都属于“公法”,“律”即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充和细化。我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汉代就有《傍章》作为礼典,唐代《大唐开元礼》集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作为典章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定道德规范。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律典以其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唐律疏议》是传统律典的代表作。此外,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村规寨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我国古代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容扎根社会土壤,深入百姓心田,成为一种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识,并一代代口耳相传。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祖宗血脉、财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城向“礼”回归。同时,礼典和民间礼俗习惯法都有所发展。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学者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这些内容,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加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更为全面准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在传统法律文化这个园地中辛勤耕耘,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摘编自俞荣根《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法属“律令体制”,“律”即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充和细化。
B. 我国古代,刑事犯罪主要由律令来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主要由礼法制约。
C. 礼俗习惯法是我国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朝廷编纂、颁布,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和执行。
D.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经历了从夏商周到秦汉的长期发展过程,汉代发展至成熟阶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古代法是“礼法之治”的观点。
B. 文章主体部分分析了“礼法之治”的内涵、发展过程和体系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C. 文章第二段采用例证法,证明了“礼法之治”保障了社会秩序,其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D. 文章最后--段,进一步强调古代法制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指出研究的现实意义,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典以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礼典和礼俗习惯法则以柔性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B. 我国古代逐步形成了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治理格局。
C. 家法族规、乡规民约、行规会规等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在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D. 我国古代法有其自有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不可简单地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为标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现在我们有能力走出国门,用资金、科学和技术来帮助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考古工作已经发展到了迈向世界的新时期。”
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斥巨资培养出了一大批教育程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但是,中国的考古人员仍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相对缺乏关于中华文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