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50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课程定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一首必读诗歌。第二课的另一首必读诗歌为闻一多的《红烛》,另两首自读诗歌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和雪莱的《致云雀》。
作为升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个主题单元,教材编写者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该单元的主题确立为“青春”,旨在引导刚刚踏入高中大门的15岁的少年“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迈好步入青春的第一步。
教材编写者为本单元设定的学习任务,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要求“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将该任务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结合,则该课的学习任务可分解为“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蕴探究”“诗歌抒情手法探究”和“尝试写作诗歌”四项。其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是学习的关键。
【文本内容解读】
一、细读文本,感知重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约创作于1919年9月至10月间,由七个诗句构成。表面上看,诗歌抓住白云、天空、北冰洋、太平洋等宏阔意象而写景状物,描绘了大洋之中洪涛奔涌的雄壮景象,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实际上则是以大洋的奔腾汹涌象征当时中华大地之上狂飙突进的时代潮流。此种潮流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和旧秩序,推动着古老的中国朝向全新的思想、文化、制度快步迈进。
诗歌的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全诗之眼。主体部分的七个诗句,皆统辖于“放号”这一动作行为。“放号”即“吹号”,在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一带的方言中,“放号啲意蕴比“吹号'丰富,“吹号”只是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放号”则是在动作行为之外,另有一种豪迈的气势,蕴含着号声朝向四面八方飘扬而去的穿透力。
“立在地球边上”也值得咀嚼玩味。比较“立在地球边上”和“站在地球边上”,可发现“立”具有行动上的主动性,富于动态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