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850字,答案扫描。

  秘密★启用前
  2021高考全国卷地区3月联考乙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民间音乐,通常来讲,指的是一切由民间自生自发的、自娱自乐的、自生自灭的、体制外的,专业、职业之外的,业余的群众性的各种音乐。在中国民间,社会大众对于民间艺人及民间音乐的欢迎程度非常高,每逢各家有婚丧、嫁娶和祈福等各种仪式场景时,几乎都离不开中国民间艺人的演唱以及演奏。各个地区以及各个群体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民间仪式和音乐形式。涉及男婚女嫁情况的,就有锣鼓队、吹打班、民间舞蹈、说唱音乐等各种形式;涉及丧葬仪式的,则有吹管乐、打孝歌、哭丧歌,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民间音乐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必需品”。
  在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具有调节政治稳定的作用。作为中国民间音乐主要组成部分的民谣,其产生和流传通常与现实的政治动荡以及社会灾难联系在一起。民谣是在普通老百姓之间流传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民谣通常被认为代表着老百姓的观点,得民谣者得民心,因此在各个朝代末期,起义者通常将民谣作为推翻政权至关重要的“工具”。中国民间音乐的形成,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翔实反映,同时也通过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进行反馈和表达。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众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而民众的情感状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关系。所以中国的民间音乐总是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而被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分享出来,并且充分运用在相对恰当的各种社会场合当中,因此中国民间音乐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性。
  从民众沟通理解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音乐就具有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市场价值。唐朝时,各国间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民间音乐也通过文化、贸易等渠道得以传播,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也由此得以广泛吸收全世界各国多民族的音乐特点,并通过该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外音乐至此得以广泛地相互交流。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促成了中国与东西方各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音乐文化产业也发展得极其深入,丝绸之路就是这一时期众所周知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枢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民间音乐既然有其本身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功能,也就必然存在相对应的经济价值,只不过这种社会生活需求和经济价值的表现方式稍异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中国民间音乐具有对老百姓生活、娱乐、休闲需求的消费价值,而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交换,并不仅仅只是货币交换,也可以是物货贸易等其他方式,只要双方认为是等价的,并且自愿交换,就可以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在广袤的农村,民间音乐更多时候可能是通过物质进行交换的,比如使用香烟、白酒等既有一定价值又被广泛使用的生活物品进行交换;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民间音乐也会以劳动力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换,农村称之为“帮忙换工”。可见,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的中国民间音乐,在老百姓的消费过程中,也并不完全是以钱币进行交易的。
  中国民间音乐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但却不能随意地加速发展,或者主观性地将其做大做强,它应当以一种自然的、唯美的、适度的状态,存在于社会经济的生活之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建设与经济活动的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成分的不断优化,更主要的是它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钱超、黄朝军《论中国民间音乐的功能及价值》,《艺术评鉴》2020年21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间特别推崇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民间艺人的演唱以及演奏几乎伴随其中。
  B.民谣流传在普通老百姓之间,是中国民间音乐主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老百姓的思想。
  C.随着丝绸之路的空前繁盛,唐朝时中外音乐得以广泛地相互交流,并共同取得进步。
  D.中国民间音乐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呈不断发展壮大趋势,但应当尊崇适度发展的原则。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在阐述中国民间音乐的来源后,得出其成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必需品的结论。
  B.文章在概括中国民间音乐的实用性之后,阐述了其功能、价值以及发展的重要意义。
  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民间音乐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非货币交换模式。
  D.文章多处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等类似表述,体现出语言表达的严谨性,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的需求,不同的民间仪式需要与之适应的音乐形式。
  B.文章从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情感状态之间的联系人手,论述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的特征。
  C.中国民间音乐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情感状态。
  D.中国民间音乐满足了老百姓生活、娱乐、休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生态旅游作为新兴旅游形式,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全新旅游业,重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倡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环境质量纳入考核范畴,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有利于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践行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同时,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在于它具有寓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