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70字。

  《芣苢》同步教学学案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一.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yǐ)   拾掇(duō)   场圃(pǔ)
  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
  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
  D.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
  1.【答案】B
  【解析】B项,“捋”应读“luō”。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        襭:采摘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芣苢》一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