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3题,约9370字,答案扫描。

  高一“五育融合发展”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考试用时: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文世界以瓷器(china)命名中国(CHINA),而中文世界对此“未持异议”,体现的正是双方对瓷
  器于世界文化意义的高度共识。
  散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大量瓷片说明,我国瓷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
  晚于9世纪下半期,即唐代后期。当时,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青釉褐彩以及唐三彩等,已经通过 “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这些地区。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登上巅峰。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瓷器烧造技艺于17世纪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开始走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整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
  就中国瓷器输出线路与范围而言,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近水楼台先得月”,中
  国瓷器输往朝鲜和日本时间最早,品类、数量最多。在明代初期之前,中国瓷器以输往东亚、东南至、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为主,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
  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这与欧洲航海家于1492 年到1522 年间成功开辟新航路有 关。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瓷器输往欧洲、美洲呈现日益旺盛之势。从这个角度讲,以新航路开辟为界,可以将中国瓷器输出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比简单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划分更合理。
  就品类而论,瓷器输出基本实现“全品类输出”,甚至在生产与市场之间基本同步。在瓷器输出品类
  变迁上,14世纪中前期,即元代后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瓷器输出品类以青瓷、白瓷、青 白瓷等体现中国审美特征的单色釉瓷为主。这与“镇瓷在唐宋,不闻有彩器”的中国瓷器生产状况完全吻合。从元代后期青花瓷成熟开始,彩瓷品类逐渐超越单色釉瓷,成为中国瓷器输出阵容中的主力——欧洲许多大型博物馆都收藏有大量青花瓷,明清时期专为欧洲市场生产的外销瓷,如“克拉克瓷”“中国伊万里瓷”等也多为青花瓷。“无青花,不瓷器”,标志着世界进入彩瓷时代。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
  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的。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侯样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英文世界以瓷器的英文来命名中国是英文世界对中国瓷器于世界文化意义的认同。
  B.早在9世纪下半期以前,我国瓷器就开始通过“丝绸之路”成规模地输往世界各地。
  C.宋元两代,我国瓷器输出得到快速发展,这与当时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是分不开的。D.元代青花签成熟后,我国瓷器输出品类逐渐由单色釉瓷为主转变为以彩瓷品类为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论证中国瓷器输出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时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
  高一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B.文章以欧洲许多大型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为事实依据,论述了我国瓷器输出品类的变迁。C.文章从输出时间、输出线路与范围、输出品类等角度论述了我国瓷器输出的历史进程。D.文章结尾指出中国瓷器输出实际是文化交流,目的是论证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欧洲的瓷器烧造技艺虽受中国瓷器烧造技艺的影响,但伴随欧洲工业革命实现了超越。B.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整头千年,如今已不再辉煌,主要是因为受鸦片战争的影响。
  C.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扩大了瓷器输出范围,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瓷器输出史的划分。
  D.瓷器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双重特征决定了我国瓷器输出是文化交流而不是商业贸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问题。
  材料一: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1-MATHS 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
  2017 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最终,机器人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
  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