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10字。
2022届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周测
(总分38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 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D. “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 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 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
B. “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C. “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
D. 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