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40字。
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式微式微,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八月湖水平,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使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胡不归 (2). 微君之躬 (3). 一日不见 (4). 如三月兮 (5). 无为在歧路 (6). 涵虚混太清 (7). 海内存知己 (8). 天涯若比邻 (9). 气蒸云梦泽 (10). 波撼岳阳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躬、兮、歧、涯、蒸、撼”的书写。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常山道人隐居地怎样的环境特点?请作简析。
3. 诗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中,“过”字与“随”字用的妙,请作赏析。
【答案】2.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3.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反复诵读全诗,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而至,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一切景语皆是情语,“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诗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惬意与愉悦。据此可作答。
【点睛】译文:一路上经过 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三、课内阅读(共1题;共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 这则寓言选自《______》。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7.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
【答案】4. 吕氏春秋(或:吕览)
5.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6. “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7.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