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80个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唐初的欧阳询是最早建立楷书典范的人物之一,其书法法度森严,处处透露出一板一眼的理性。严格的中轴线,严格的起笔与收笔,严格的横平与竖直,使人好奇:这样绝对严格的线条结构从何而来?这与其身世kănkĕ,历经朝代更迭变迁,不得不明哲保身有关。因而他的作品融进了他的严谨、小心和隐忍。表现在他的书写线条上,那就是如履薄冰、战战jīngjīng,有一种处处小心翼翼的工整规矩。也因为如此,他的《九成宫》成了“楷模”中的“楷模”。
  (1)给加点字注音。
  如履薄冰()
  (2)看拼音,写汉字。
  ①身世kănkĕ()②战战jīngjīng()
  (3)画线词语使用不准确,应换作()
  A.不苟言笑B.一丝不苟C.一板三眼
  (4)“更迭变化”的“迭”与下面选项中哪个“迭”字意思相同()
  A.高潮迭起B.重峦迭翠C.四时迭起
  【答案】(1). lǚ    (2). 坎坷(3). 兢兢(4). B    (5).C
  【解析】
  【分析】
  详解】(1)履——lǚ,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2)①kăn kĕ——坎坷,意为:事情不顺利或不称心,比喻不得志。
  ②jīng jīng——兢兢,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3)A.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B.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C.一板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因为是用来形容“理性”,所以应用“一丝不苟”。
  故选B。
  (4)更迭变化:交换,更替。迭,交换、轮流。
  A.高潮迭起:比喻事物高度发展不断增高阶段。迭,屡次、连着;
  B.重峦迭翠:山峰之间呈连绵起伏之态,漫山遍野充满翠绿之姿。迭,屡次、连着;
  C.四时迭起:四季轮流兴起。迭,交换、轮流;
  故选C。
  2. 根据课文默写。
  ①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②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③缺月挂疏桐,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④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⑤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⑦《岳阳楼记》一文中反映范仲淹不管身处何地,都始终念着国君和人民的一句是“____,____。”
  【答案】(1). 学诗谩有惊人句(2). 折戟沉沙铁未销(3). 漏断人初静(4). 独怆然而涕下(5). 浩荡离愁白日斜(6). 丰年留客足鸡豚(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8).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谩、折戟、销、怆、涕、豚。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不过这里或那里,时不时会飘着一枝蓟草,鱼朝它一跃,水上便又漾起了水涡。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还有可能,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 ④⑤③②①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①④⑤③ D. ①②④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空和第二空:②句“分散在全部的湖面”照应前文“波平如静”,应为首句。①句中的“还会有”紧承②句中的“只有”,应为次句。
  第三空、第四空和第五空:④句中的“还有可能”紧承前文的“或许”应为首句。⑤句中的“它”指代④句中的“一条鱼”,应为次句。③为末句。故排序为:②①④⑤③。
  故选C。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在下倒有一主意”,“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C. 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D. 《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答案】C
  【解析】
  【详解】C.“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有误,应为“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故选C。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只见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道:“呵呀!我今番罢了!只见那两个大虫,于黑影里直立起来。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做衣裳,紧紧拼在身上。那两个人手里各拿着一条五股叉。见了武松,吃了一惊道:“你那人吃了熊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不知你是人?是鬼?”武松道:“你两个是甚么人?”那个人道:“我们是本处猎户。”武松道:“你们上岭来做甚么?”两个猎户失惊道:“你兀自不知哩!如今景阳冈上有一只极大的大虫,夜夜出来伤人。只我们猎户,也折了七八个。过往客人,不计其数,都被这畜生吃了。本县知县着落当乡里正和我们猎户人等捕捉。那业畜势大难近,谁敢向前!我们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正在这里埋伏,却见你大剌剌地从冈子上走将下来。我两个吃了一惊。你却正是甚人?曾见大虫么?”武松道:“我是清河县人氏,姓武,排行第二。却才冈子上乱树林边,正撞见那大虫,被我一顿拳脚打死了。”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武松道:“你不信时,只看我身上兀自有血迹。”两个道:“怎地打来?”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两个猎户听了,又惊又喜,叫拢那十个乡夫来。
  (1)画线句子在语段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具体分析猎户“听得痴呆”的原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