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5560字。
高2020级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30年代初,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走进乡间,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再造”。为解决人才短缺这一关键问题,他们呼吁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对此,吴景超1933年先后发表《知识分子下乡难》和《农政局——一条知识分子下乡之路》两篇文章表达异议。
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在理论、目标和具体实践内容上存有差异,但基本的立足点是一致的,即认同中国的新生命在乡村而不在都市,呼吁知识分子克服困难,到乡村担负起为乡民服务的责任。但在吴景超看来,呼吁知识分子回乡村去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有四:知识分子在都市的出路多,乡村缺乏容纳知识分子谋生活的职业;乡村缺乏实验室、图书馆等研究学问的设备;乡村中的物质文化较低,难以满足知识分子生活的需要;家庭宗族、亲戚朋友不愿接受知识分子回乡工作。40年代后期,费孝通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认为想留住人,需要造就能够应用现代知识的生产事业。可以说,吴景超提及的上述四个主客观因素在当前乡村中仍然存在 。
吴景超认为都市与乡村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可以为乡村服务,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笫一,知识分子在都市对市民与乡民有同样的贡献,如记者在都市中办的报纸,乡民可以看,医生在都市中开设的医院乡民可以住等。笫二,知识分子在都市从事单纯为乡民服务的工作 ,如大学农学院知识分子通过改良育种、提倡合作事业以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第三,在都市中从事工商业的知识分子努力发展实业,吸收乡村中的过剩人口,以解决就业问题。
吴景超提出在各县设立农政局,以提供职业的方式,用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薪水,鼓励肯下乡服务的青年。县农政局至少需要三个知识分子来承担乡村工作:一个办理乡村社会调查,作为社会改良和设计的基础;一个办理农业推广,把国立或省立农事试验场所得的知识推广于乡村;笫三个尽全力于乡村组织,推动组织领袖团及各种委员会,使乡民一盘散沙的生活转变为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人才匮乏仍然是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严重短板。重读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城乡人才关系和乡村人才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需要承认人才向城市集聚的事实,同时要以城乡互联一体为出发点,看到城市人才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吸引人才下乡,需要以职业和产业作为支撑。吴景超在《英国乡村问题》书评中,设想在乡村发展工业吸引人才,进而建设工农合一的新社区。那种倡导人才下乡担任志愿者、捐资捐物的做法,其作用是短期而有限的。三是人才下乡既要重视行政力量的推动,也要注重对乡村组织内生动力的培育。在吴景超的设想中,在农政局工作的知识分子是幕后推动、监督和指导乡村领袖团的力量,但具体负责组织乡村中各种委员会的还是乡村领袖。
(摘编自葛飞坤《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问题——从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出发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呼吁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
B.乡村物质生活比城市差、缺乏适合知识分子的职业等问题,目前还没得到彻底解决。
C.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可在提供文化和医疗服务、办理乡村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
D.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人才问题,着重分析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及启示。
B.文章在概述吴景超对知识分子下乡难原因的认识后 ,引用费孝通的观点作了印证。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三个知识分子”为例,阐述了推进乡村工作的具体做法。
D.文章使用“主要原因有四”“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等表述,用语准确,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当年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呼吁知识分子下乡是有意义的。
B.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让知识分子能够安心工作,还要扭转轻视回乡工作的就业观。
C.吴景超认为城乡互联一体,知识分子在城市也可服务乡村,因此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
D.乡村建设应大力培育乡村组织内生动力,而不能一味依赖行政力量,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捐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的新问题。历史是现实的由来,不了解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由来,便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事情的发生,通常有一个逐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看起来突然发生的大事其实都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乃至不同的单位,由于历史状况以及其他条件不同,即使在类似问题上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会完全雷同。这就需要人们养成对事情作历史考察的习惯,首先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对这些不了解,遇到事便匆匆忙忙地动手去解决,那就很难不陷入主观主义而导致挫折,甚至失败。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