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80字。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21年6月25日考试)
  (一)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本愿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申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D.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    )(3分)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融媒介的学习和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何为反转新闻呢?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它主要是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事件本身,其特点是事件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正是后真相时代来临的体现。
  传播主体多元化稀释媒体专业性。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使得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也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媒介素养的缺失,“百家争鸣”也很有可能转变成“众声喧哗”,使得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此同时,传播主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走出发展困境,采取一些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这也为新闻的反转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受众“抱团站队”心理是“反转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在虛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个体很容易产生一种“孤单感”,这会加速网民的从众行为。
  新媒体以即时性、便捷性为主要特征,其传播的内容也相对零散,呈现出“点状的动态化传播”的特点,辅以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顺应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后真相时代,为了迎合受众,情绪化的因素不断被放大,甚至“喧宾夺主”,超越事实成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由于缺乏足够的现实体验,“情绪”多于“事实”的传播特点容易让受众对网络上的社会新闻产生一种“自我代入”感,把自身的情绪、愿望代入到事件中去。
  (改编自骆正林《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闲”的传播机制及社会规治》)
  4.下面对“反转新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反转新闻中,吸人眼球的是新闻“剧情”的逆转和公众态度的反转,而不是事件本身。
  B.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但由于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信息往往真假难辨。
  C.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采取了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
  D.受众有“孤单感”,容易“抱团站队”,加速从众行为,助推了反转新闻的产生。
  5.对“后真相时代”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真相时代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了,它拓展了新闻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