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790字。

  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第1至6页,第II卷第7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      )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      )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      )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更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节选自人民日报《别具一格的“戏出年画”》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体裁        往常        耳熟能详
  B. 题材        经常        耳熟能详
  C. 体裁        经常        耳濡目染
  D. 题材        往常        耳濡目染   
  2.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
  B.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往往能定格于画面上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
  D.往往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被定格于画面上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更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C.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更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D.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