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150字。
景博高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
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的确认基于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和实用,这是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构的必要前提。
B.文学经典化过程也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过程,通过增补和删除去旧纳新,保障经典的质量,实现与历史的同步。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在论述“文学经典的重构”时,先对概念进行明确而严谨的定义,并进而指出重构对于文学经典起到的积极作用。
B.第二段引用并分析布鲁姆关于文学经典成因的看法,与下段形成对照,如此“先立后破”,使得作者的观点更为鲜明。
C.第三段运用例证法,分析殷商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从文学的源头证明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
D.全文三段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文学经典需要进行重构,而明确其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是重构文学经典的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骑士小说和武侠小说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对它的读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其教诲功能不足,被排除在经典之外。
C.东西方关于文学经典的成因的观点各有侧重,西方侧重艺术性,东方侧重功能性,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 Kroese 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