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90字。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年7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21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中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迄今已走过百年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考古事业步入正轨。随着考古新发现的增多和考古材料的不断积累,我们在黄河流域逐步建立起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的考古序列,中原地区成为最早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和演变序列的区域。结合古代文献相关记述,中华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论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考古学家夏鼐较早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模式,他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指出:“我们根据考古学上的证据,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文明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风格和特征。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中已具有一些带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上游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黄河中游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黄河下游的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不断刷新学术界的认识。在深化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进程中,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后来被归纳为“多元一体”模式的“条块说”和“满天星斗说”等较为系统的观点。这反映了多元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通过对不同区域一系列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组建多学科综合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安徽凌家滩等遗址的考古成果尤为显著,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过程。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模式不断得到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的证实。
(改编自刘国祥 徐昭峰《不断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材料二: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用彩制度、用玉制度、用铜制度为例,即可窥其一斑。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表明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的凌家滩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表达的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跨越式进步的历史信息,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4000年以后,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殷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古礼的用彩制度、用玉制度、用铜制度,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社会秩序建设源远流长。正是借助考古学透物见人的研究视角,让出土文物活起来,让逝去的场景再度显现,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面向未来,考古工作者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
(改编自卜工《通过古礼考古研究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材料三: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仰韶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它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第一页,从而使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扩展到旧石器时代及铜器时代,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新纪元。仰韶文化的发现对当时古史的研究影响极大,中国史前史的研究有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学术界从疑古走向信古,重新建立了古史研究系统;为考古学工作创立了许多优良传统。开创了在考古中运用地质学的传统,注重了对地质、地形、地貌及环境研究,引用了地质学的测绘手段。注重了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运用,用了类型学来确定遗存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论方法。提倡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方法,在仰韶村考古中首次引入了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成果,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传统。
(改编自《渑池县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观点反映了多元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
B.从《周礼》可以看出礼制是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复杂的系统。
C.即使无文字记录,后人仍可从遗址中获知古代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考古工作者提供坚实丰厚的考古学术支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浙江的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意味着玉礼器的作用远远超过青铜器的作用。
C.透物见人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也是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凭借。
D.仰韶文化作为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田野考古史的开始。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脉络及进程。
B.材料一引用多项考古研究成果,有力佐证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观点。
C.材料二用“总-分-总”结构梳理了古代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D.材料二中作者对古礼考古研究的阐述中也隐含着一定的时间发展顺序。
4.请概括材料一引用的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话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4分)
5.关注标题是阅读文章的重要策略。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仰韶文化”,请结合材料的标题和内容,分析作者们为什么要在材料中提及“仰韶文化”。(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古盘
陆涛声
舒启正忽然想起,许福元好久没有来了,便打手机找他,说是停机;又通过熟人打听,终于知道他中风瘫痪,住进康复医院。舒启正心里十分难受。
与许福元相识,是在六年前。那时舒老年正七旬,受邀去加拿大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回来在本市美术馆举办了回报展。之后有好些书法爱好者登门造访,或是“请教”,或求“墨宝”。许福元便是其中一个。当时许福元已六十出头,家在离市区七十多里的乡村,拿着几幅写的行书和花卉画来求指点。他个子不高,言行举止礼貌谦恭,忠厚老实相,原只念到初中二年级,喜欢书画。许福元彼时已经退休,每月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