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600字。
莆田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既不忘初心、接续传统,又积极回答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求;既对传统有所割舍、敢于割舍,又立足当前勇于探索、善于 探索,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为古老的文化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由此来看,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所“损”、有所“益”。中华文化是在5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既包含大量历久弥新、具有恒久价值与魅力的内容,又包含一些具有历史局限性、今天已不合时宜的内容。因此,对传统文化必须进行合理取舍。我们今天探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也有一个如何辨别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对于那些在专制、封建、僵化体制下制约人的主体性、限制人们自由思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必须予以抛弃。任何全盘接受传统文化并试图用其解决当代所有问题的做法,不仅在实践上行不通,在方法论上也无法自圆其说。
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除了自觉地“损”,还应对传统文化有所“益”。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必须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因此,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彰显当代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中蕴含的正能量,并实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来看,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既来源于现实,又必须高于现实。换句话说,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既不是回到过去,重复“昨天的故事”,也不是随意发挥,一味迎合当前时尚。这两种做法都会割裂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是需要加以防范的极端。具体来说,前者是没有主体精神的复古和仿古,一切以过去的观念、礼仪、习俗为基准;后者则成了庸俗文化,认为一切现实都具有合理性,为庸俗、媚俗、恶俗的文化现象贴上合法性、合理性的标签。这两个极端在方法论上都是因为片面地理解“损”与“益”,要么否定“损”的批判性,要么曲解“益”的建设性,未能在“损”“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绝不是脱离实践、远离时代的建构,而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新的生长点。同时,文化创新发展不仅是思想层面的创新发展,而且是生活方式、实践方式的变革。使中华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基础、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姚新中《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绵延不绝,就在于凝结了独特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标识;在历史沉浮跌宕中之所以愈挫愈勇、不断发展,就在于锻造了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文化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远去的历史,静止的符号,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关传统文化的话题也多次成为网络平台热搜内容。2021年春节,舞蹈《唐宫夜宴》一经亮相,迅速破圈,很多网友直呼传统文化竟如此之美;《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引发现象级传播,当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4.5亿人次;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迅速点燃游客对文物的热情……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几个特写镜头,而将镜头拉伸,放眼中华大地,从传统戏曲到文物保护,从非遗传承到文史典籍,从传统村落到年俗节庆……中华传统文化之花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迎风复苏,恣意绽放。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根系,是中国人民迎风搏浪时的定海神针。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传统文化,正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新的使命,呈现出丰富充沛的当代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应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摘编自光明日报评论员《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部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借此解决当代所有问题,这种做法在方法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B.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必须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联系,要防范一味泥古不化和一切“存在即合理”的两个极端。
C.缺乏主体精神的复古仿古,给不良文化现象贴上合法性合理性的标签,将导致片面地理解“损”与“益”。
D.正是有了独特的文化追求、精神标识和不断创新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才屹立不倒,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生活方式、实践方式层面,都体现出变革的特点,它并非与时代脱钩的空中楼阁。
B.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损”与“益”互补,使得中华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更新,这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法。
C.如果有关传统文化的话题多次上了网络平台热搜榜单,就表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D.历史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呼应时代精神,正助力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焕发出生命力,呈现出丰富充沛的当代价值。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印证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
A.将京剧文化和比基尼文化混搭起来,通过京剧内敛的文化底蕴与比基尼奔放的文化底蕴冲突,引发人们的兴趣。
B.舞蹈家在古典舞中融入现代舞元素,将古典舞的意境和舞蹈形象演绎得别开生面,刷新了人们对古典舞的认知。
C.有些民族风情旅游景区为满足适应某些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审美情趣,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用别处的民俗文化。
D.一些地方在旧城改造、旅游开发等项目上大建仿古街,将古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进行具象模仿。
4.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到的“损”与“益”?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 灯
刘帆
雾峰山下,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传家宝,附近人家基本上都知道。
山里雾气浓重,人烟稀少,住户大多散落在各个平坝之处。有峡谷山涧,溪水流泻,怪石嶙峋,树木繁森。山下一片开阔处,池塘水清,树木葱茏,有传家宝的人家就在一座庙宇前的水塘边。
这户人家和别人家不同,门楣上挂着一盏马灯。
这马灯,并不总是闲着。漆黑的夜晚,它的用处就十分明显。屋里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