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30360字。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 “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日人”,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等。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內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虛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黄帝内经》 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 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 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 “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 “医以活人为心,故日,医乃仁术”(明代王绍隆 《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 是“仁”的体现。
“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 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而“脸”的建设是我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虛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 “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 摘编自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
材料二: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 里药,用于胃塞、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 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
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
云:“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 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气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虚静是跨越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使心智进入静神状态的内向思维方法。
C.《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都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
D.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用中医思维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中医药文化认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文化,就是指能够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内在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B.中医用药疗疾强调“中和”,并由此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和基本原则。
C.中医药文化在“脸”层面的文化建设方面,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工作做得最多。
D.传播中医药文化,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提升治愈率。
B.中医崇尚和谐,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C.中医坚持以“中”为导向、以“和”为原则,实行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的诊疗方法。
D.中医药的“君臣佐使”,即多元用药,强调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语段的论证特色。(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简要分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