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50字。
绵阳市高中2019级第二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敏的文艺全才,是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对象之一。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要略逊一筹。苏轼的画作真迹已不可复见,就其他方面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上却影响巨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理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他在上皇帝书、熙宁变法中持有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点。这与后代士大夫没有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迂腐气。但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并不是他这一面,而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关键。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人生的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都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里面还有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也不只是对政治斗争的恐惧,而是对整个人生、俗世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怀疑,是对社会的厌倦并企求解脱,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便成了一种想要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感伤与厌倦。这种对整个人生与宇宙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表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道,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纵观唐代,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到李白、杜甫的重视。直到苏轼这里,陶诗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从此之后,陶诗的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意境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并将之视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尽管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意识到苏轼的这种思想与行为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以及明中叶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在文学、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不如屈原、陶渊明等人,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远超他们。
B.苏轼受归隐诗的影响,所以他反对矫揉造作,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
C.苏轼身上有着较明显的矛盾,一方面谨遵儒家思想积极入世,一方面怀疑人生厌倦社会。
D.如果没有苏轼的推崇,陶渊明的文化地位将难以提高,且人们也无法发现陶诗的美学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论述苏轼的美学追求时,将苏轼与屈原、阮籍、柳宗元以及韩愈等人进行了比较。
B.从文中引用的“鬓微霜,又何妨”等诗句中,可看出苏轼身处困境时,不断地寻求自我安慰。
C.文章既论述了苏轼在美学方面的价值追求,也分析了苏轼在美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原因。
D.作者认为苏轼主观上不能摆脱迂腐气的影响,客观上又无归隐经历,所以他会怀疑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体现了苏轼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出世意念。
B.苏轼想躲避社会但又根本无法实现,这让他开始从儒家转入佛道,以此求得人生的超脱。
C.苏轼未能超越时代局限,但其美学思想却影响深远,如对《红楼梦》的创作就产生了影响。
D.朱熹、王船山不满苏轼,主要在于苏轼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有潜在的破坏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我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烤个小火,那才真是惬意呀!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因为散热需要而脱离厚重的毛发系统,却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为寒冷的地方。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