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0690字。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人民文学》《收获》《花城》等刊物不断推出有关现实或历史的纪实性作品,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开始引人注目。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二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非虚构写作”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无疑与它所倾力追求的“真实感”有关。这种立足于艺术真实之上的“真实感”,既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又体现了创作主体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它所透露出来的,是一些当代作家面对现实或历史的介入性写作姿态,以及试图重建有关“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这种写作伦理,一方面直接指向了信息时代的仿真化和符号化的文化趣味,另一方面也直接针对庸常化和表象化的文坛现状。
从现实文化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凭借其强大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手段,已彻底改变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支撑,所有电子媒介都已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仿真化机器:拟像、符号、复制、数字处理……几乎所有这些信息制造的手段,都是为了建构一种现代仿真文化。这种仿真文化以其所谓的“超真实”,直接导致现实世界的真实和虚幻合二为一,不可分辨,并进而取代有关“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社会学教授博德里亚尔就认为,“虚拟以其不间断的升级使现实终止”。在他看来,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真实。当真实不再具备客体意义上的实存,而成为人类“超真实’的仿真符号,虚构也就变得合理合法了。处在这种裂变之中,面对信息化、虚拟化所形成的仿真文化,重建一种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或许正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同时也是读者高度关注这类作品的内在缘由之一。
从历史记忆角度来看,由仿真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对历史的态度常常是一种戏拟、解构以及理想化的重构,其中渗透了“历史虚无主义”逻辑。的确,从“宫斗剧”里的人际诡术到具象化的抗日神剧,在仿真化的信息伦理中,我们正在远离最基本的历史事实,也在规避必要的历史逻辑。并且,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由仿真文化催生出来的审美趣味,并沉迷于奇幻化、感官化和戏拟化的审美格调,像《幻城》、《盗墓笔记》、《斗破苍穹》、“后宫系列”等虚构作品,一波接一波地甚嚣尘上。当“非虚构写作”不断重返历史记忆时,作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试图通过揭示真相被遮蔽的过程,展示这种重返历史现场的艰难与必要。
受仿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很少脚踏实地地沉入生活基层,更不愿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观察与思考;也鲜有作家认真地潜入到历史内部,搜集或查阅相关史料。回应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书写历史命运的苍白感,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显在问题。
针对上述现象,“非虚构写作”试图通过重建有关真实的叙事伦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拨。它多少能够改变当代作家蛰居于书斋的写作习惯,激发作家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兴趣,使作家们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到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现实或历史领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从而强化并重构有关真实信念的叙事伦理。
(摘编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虚构的作品与虚构作品相比,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前者能够体现出作家对现实或历史的积极介入。
B.由电子媒介建构的仿真文化营造出来的“超真实”世界,取代了真实生活,使得真实与虚幻难以分辨。
C.博德里亚尔认为,不断升级的虚拟技术最终会使模拟事物取代真实事物,届时虚构也将变得合理合法。
D.读者之所以追捧“非虚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类作品试图在仿真文化的包围中重建--种“真实信念”。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人分析,最后补充论述。
B.文章在阐释“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伦理的特征时,分别从现实和历史维度切入分析。
C.文章引用博德里亚尔的观点,有力论证了仿真文化对“真实生活”的遮蔽甚至取代。
D.文章明确反对仿真文化时代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指出了“非虚构写作”的艰难与必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仿真文化时代,盗墓、仙侠、穿越等类作品,因其具有奇幻化、感官化、戏拟化格调而被大众接受。
B.知名博主李子柒通过制作精良的视频,向世人呈现悠然的乡村田园生活,这也是仿真文化的代表之一。
C.与追求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不同,仿真化可能会使作家们蛰居书斋,缺乏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兴趣。
D.尝试重建一种“真实信念”,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因此它是反仿真文化,反虚构的。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