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740字。
高二年级第三次学程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是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就具有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每一个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或变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等。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波纹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需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是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产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C. “伦”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D. 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采用引用论证的方式,论证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B.“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文中观点。
C. 文中儒家经典《礼记•祭统》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 文章从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体现在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中,各个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B.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的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孔子谈“克己”,是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D.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所谓“华夏”,就是“衣冠礼仪之国”的意思。在历史上,中国占据世界纺织品生产和贸易的龙头地位长达两千年之久,直到工业革命启动数十年后,英国对华出口的机织棉制品金额才首次超过同年从中国进口的本色布金额,然而此时英国机织棉制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