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660字。
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
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因而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这些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其资源间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媒体占主导地位。”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过去无法利用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工作或生活之余,休闲或坐公交、地铁途中,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的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
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知识其自身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利用思维意识对其“再加工”。“再加工”是碎片化知识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解决知识碎片化之道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碎片知识犹如人体各个部件,脱离了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部件都会失去原有意义。
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建构新知识体系?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对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操作,实现知识碎片到知识点有意义的重组,并完成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此过程中,整理主要完成对碎片知识的归类与管理,剔除主要依据个体经验,去掉对个体新知识体系建构无意义的知识碎片。在整理与剔除过程中,也要汲取新的知识作为补充。由于知识碎片的离散性,在知识点、新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系统化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整个过程的始末。
(摘编自王承博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时代里,人们的学习习惯与方式都需要改变,得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B. 网络世界中,微资源数量丰富,这既为碎片化学习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C. 利用一些新媒体,人们便能充分利用“闲置”时间,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
D. 碎片化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再加工”是有效学习的必经环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主要从“碎片化学习产生的条件”“碎片化学习内在机制”两方面展开论述。
B. 阐述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本文对“碎片化学习”研究分析的一个重要论述前提。
C. 第三段熊教授的言论,阐述了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及特点,增强了文段论证的说服力。
D. 第五段承接第四段,并对该段论述重点“学习者建构新知识体系”进一步展开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我们要面对巨量信息的学习环境,所以需要打破传统的“系统化”学习模式。
B. 知识碎片化本身不利于知识系统化学习,但却能够检验出学习者们学习力的高下。
C. 建立新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拥有了碎片时间,学习者就能够收获新知识。
D. 面对同样一堆知识碎片,通过整理、剔除等,每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新知识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利用一些新媒体……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说法错误,原文“学习者有意识的碎片化学习”说明: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学习意识也很重要,并非仅依靠“一些新媒体”就能“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事实,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