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780字。

  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真正读懂中国制度以及浸透其中的中华文化基因,看清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未来走向的作用与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而要应答这一课题,离不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深入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是“志于道”的文化,追寻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老子指出,求道的方法与求学不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古圣先贤正是通过无为、无知的方式达到了无所不为、无所不知。这与西方人求知识的方法截然不同。在求知的过程中,即使知识再丰富,但只要有知,就会有所不知,就不可能达到“全知”的境界。而圣人用心如镜,其“无知”的心境,犹如镜子一般光明洁净,镜子起作用所达到的状态就是“无所不知”,而其自身仍保持一尘不染,寂而常照,照而恒寂。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人人都具有成圣成贤的潜质,通过学道都可以成为圣贤,“无所不知”并非常人不可企及的目标。因此,用西方求知识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用“为学”的方法来“为道”,在方法论上就已存在相当的困难。
  中国古圣先贤很早就形成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观,正如王阳明所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在这种“一体”的观念之下,父与子、夫与妇、君与臣、兄与弟,乃至朋友、国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下,中国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仍然保持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华文明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而得以延续至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阶段都遵从了古圣先贤“志于道”的发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采取了“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坚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观。这种世界观、思维方式、道德观渗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等等。如今,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性及独特的民族性。这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皆非凭空出现,一定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要读懂中国制度,必须首先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志于道”的发展方向和“一体之仁”的文化基因。
  然而,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容易。现在很多国人连古籍经典中的汉字都不认得、不理解,又如何深入经典,理解其中深邃的义理呢?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必须认真对待的时代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正确应答,不仅决定了中国的走向,也决定了世界的未来。因此,注重汉字研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读懂中国制度的前提。
  (摘编自刘余莉《读懂中国制度的文化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这与西方的文化截然不同。
  B.中华文明因共荣共损的“一体”观念的影响而得以不中断地延续至今。
  C.只要我们认得古籍经典中的汉字并理解其深邃义理,就能读懂中国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5000年的历史积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如何读懂中国制度,文章从文化和历史两方面追本溯源,论述深刻。
  B.文章第二段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展开论述,令人信服。
  C.文章观点明确,运用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D.文章既有宏大的立论,又有现实的指向,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是个圆,圆外的世界永远比圆内的大”符合传统“求道”的方法论。
  B.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还会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大国自信的基因优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国探月工程已实现“六战六捷”。本报特邀栾院士做了一次访谈——为我们讲述精彩的探月故事。
  记者:为什么要做月球探测?
  栾恩杰:我们从1998年开始,筹划中国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