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10字。
2020-2021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第I卷和第II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I卷和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6日,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因病辞世。
于敏院士多年来一直隐姓埋名,从事氢弹理论探索任务,为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多年来,于敏院士获得的荣誉非常多,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技奖等。除了这些官方荣誉称号之外,科学界和民间对他各种荣誉称号也是非常多,对此于敏院士表现的非常坦然和淡薄,他在公开场合,婉拒了很多这种荣誉称号。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原子核物理方面的学者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代表团团长好奇地询问:“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深造的?”于敏幽默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之外,基本都是国产的。”日本专家由衷赞叹:“你不愧是中国的‘土国产专家’一号!”彭桓武院士曾说到:“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但对于这个称呼,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现在的环境已有很好的条件了。”
媒体在报道中,大量使用了“氢弹之父”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于敏院士对我国两弹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来以于敏院士的成就,这样的尊敬是当之无愧的,可是,于敏院士在生前却不止一次地对这个称谓表现出厌恶之情。
早在1987年五一节前,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这是于敏隐姓埋名27年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有人问他是怎样攻克氢弹原理的,于敏说:“研究氢弹原理的是一批科学工作者,参加设计、实验的人就更多了,要说攻关,是集体攻关,我只是其中一个卒子。”
2014年,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时有记者采访时又提到了“氢弹之父”这样的说法。于老
资料链接(一)
由于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长期以来都处于高度保密中。直到1987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于敏隐姓埋名27年后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1988年以后,他获得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首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
“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不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与他同时代的科学伟人那么著名,他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发表在公开的场合;连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不为人知。但有人这样评价:‘最高科学奖能颁给于敏,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资料链接(二)
于敏的工作是武器理论设计,他对实验相当重视。为研制第一代核武器,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尽管为核武器研制呕心沥血,但实验推进却是一波三折。有一次,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冷实验未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后来又接连做了两次实验,仍未达到预期。1970年,进驻基地的一些人盯住这次偶然的技术事故不放,并让于敏按照他们的意思表态。在一次会上,平时讲话语速很慢、话也不多的于敏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你们就是把我抓起来,我也绝不能同意你们的意见。因为你们的意见不符合科学规律!”并坚持将问题解决才离开基地。
“如果当时他说一句假话,整个氢弹科研方向、路线将全部改变。”40多年过去了,胡思得院士至今记得老于一生中的唯一次拍桌子,“做科研首先要诚实,否则对不起科学,对不起真理,这是老于教会我们的。”
材料二:
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李开复大声答:“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敏认为“土法”不足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大的学术氛围中学习,这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B.在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他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前由于工作性质,已隐姓埋名27年。
C.于敏拒绝“氢弹之父”称谓,因为它认为核武器研究靠上百个学科相互交叉、协调,不是一科一人之力能完成。.
D.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于敏非常重视物理实验,虽然实验过程困难重重,但他总迎难而上,可见实证在他心中的地位。
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概括分析准确的一项是(3分)
A.1988以后,于敏始终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出国访问,此前他的名字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出国后也十分低调。
B.于敏的学术成果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名气也不及同时代的科学家,但他的成就足以配得上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殊荣。
C.对于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当年科技人员称“1100”,以当时氢弹制成后达成的效果命名,“于敏结构”是以后的提法。
D.在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于敏被要求作出违心的表态,一向性情平和的他拍案而起,表示在科学原则面前绝不退让。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撷取李开复从求学到追求事业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B.对政治科学不感兴趣的李开复到大二下学期终于决定转系,大学前两年的时光浪费不少,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
C.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与李开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开复对读博士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D.大学象牙塔内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乐趣,这是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的原因之一;实战的无穷乐趣,让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4.“学术如山,性情如水”是对科学家于敏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5.李开复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春小花
阎秀丽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了。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一弯上弦月被最粗的那根枝丫挑着,清冷无声。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和大春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