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80字。
核心素养提升
文言文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4选1)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且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回避简单的翻译错误,以曲解文意为主要设误点,难度略有增加。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事迹)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设误可能在“概括”部分,也可能在“分析”部分。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课文回扣•规律总结
一、梳理角度:筛选文中信息
由于文言文通常言简而意丰,所以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信息量也较大,那么对于特定的指向性问题,如何在全文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就尤为重要。
课文范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写了有人突然看见小孩将要掉进井里的事情,其主要的目的是论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人要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所以主要信息应该就是文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关于“四端”作用的句子。
二、梳理角度:归纳概括综合
(1)概括形象特点。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
(2)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乎、矣”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课文范例:《<论语>十二章》第十一章中,通过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待“恕”的态度,筛选的关键点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有表示孔子态度的语气词“乎”。
(3)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课文范例:《兼爱》中,作者提出天下混乱的原因是“不相爱”,然后通过层层分析得出“天下之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