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170字。
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19级入学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民众拥有充裕的公共精神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观条件。基本层次的公共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即公民对所属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的重视与保护;更高层次的公共精神体现在政治生活领域,是公民对所属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公共利益的忠诚与追求。这两个层次的公共精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利益意识并不矛盾,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主张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要将个体提升到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得以满足的前提,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公共精神的理念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相对的,后者关注的仅仅是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果参与这些事务能够给其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直接利益,他们就会对这些事务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一旦公共事务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人们常常持“搭便车”的心理,企图通过其他人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坐享其他人努力带来的好处。至于那些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共事务,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意愿。
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首要的策略是通过学校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贯穿于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学校是最为系统、最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面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面向。其次,政府作为民众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育,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
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精神的浓郁氛围,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27《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和社会领域公共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B.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决定了主张个人利益必然会损害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
C. “搭便车”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都是缺乏公共精神的体现。
D.公共精神是道德素养之基,民众拥有公共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能取得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公共精神”展开论述,对公共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明确阐述。
B.文章厘清了公共精神、个体利益和狭隘的自私自利观念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公共精神的策略,三种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D.文章的说理方式主要以道理论证为主,从辨析概念到提出对策,说理深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定的个体对所属社会共同体行为规范的遵守、声誉的爱惜和责任的承担,应该属于基本层次的公共精神。
B.公共精神的教育过程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应贯穿于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
C.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公共精神基本意识与观念植入,学生进入社会后参与实践锻炼才能养成公民气质。
D.政府宣传教育重在引导舆论,可以利用条幅、电子显示屏、网络媒体等形式宣扬公共精神理念和相关典型事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图1中国:不同年龄段出生人数
图2中国:劳动力数量与相对占比变化趋势
(图1图2出自王辉、杨卿梱《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
材料二: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