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190字。
2022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语 文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计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刘成纪教授新著《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以下简称《观念史》)作为一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发展的力作,以观念史这一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有力推进了当代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
《观念史》选择观念史角度介入先秦两汉艺术史研究,不仅在于观念史研究更能体现作者“美学下去,艺术上来”的学术思路,而且还在于观念史作为哲学的前历史更易突破固化的理论概念对艺术史的束缚,重建艺术和理论的交互关系。该书意识到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解释中国艺术史必然存在体用分离的弊端,所以强调回归中国历史、中国艺术观念本身。在作者看来,这种观念形成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美和艺术则构成了它的本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由美延伸出来的天下情怀与尚和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给予人类的智慧。在这种艺术观念的烛照下,中国古典美学绝不是仅关注文学艺术,而是有着心怀天下的广阔视野。中国文学艺术的价值也不仅在于愉悦性情,而且具有为政治注入诗意并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的双重功能。这一解读完全破除了中国美学界长期受西方现代美学影响的以“美的艺术”、以情感自由为核心的非功利的艺术观,是对中国艺术性质和边界的合理界定,而其中关于礼乐文明、家国情怀、天下意识与艺术关系的论述,更是彰显了自先秦两汉以来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与智慧。
作为一部断代史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著作,作者选择先秦两汉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国艺术极具原创性,很能彰显本土价值的时代。这种选择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较好地解决了中国艺术观念的起点和奠基问题,充分展示了先秦两汉艺术的观念特征;二是作者摒弃了中国艺术史写作长期存在的以美的自律为中心的艺术观,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念。以西周礼乐制度为背景,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与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多层次交融,而且彰显了美和艺术之于传统中国的重要性。以这种眼光看待中国艺术观念的演进,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的雅俗、古今之争以及对艺术的肯定与否定,汉代对先秦主流艺术观念的集大成和体系化,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均可以充分的展示出来。即使是魏晋时期的“美的艺术”,其艺术形式发展的完备性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如果没有先秦两汉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中国礼乐文明传统的奠定,魏晋时期艺术向美的聚集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中国文明的起点处,美和艺术不但强力参与了国家制度文明的创构,而且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理想指向。正因如此,《观念史》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艺术观念史建构,要求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不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并从中提炼出民族性的艺术精神的重要前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并能推进其当代研究的观念史是全新视角。
B.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是由传统礼乐文明本质之一的美延伸出的天下情怀与尚和观念。
C.为政治注入诗意以及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是中国文学艺术在政治方面具有的双重功能。
D.美和艺术参与了中国国家制度文明的创构,为中国文明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柱及理想指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第二段主要介绍了《观念史》选择以观念史角度来研究先秦两汉艺术史的具体原因及意义。
B.文章论及用西方艺术观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弊端,更能突显《观念史》强调回归中国艺术观念本身的意义。
C.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分析《观念史》选择先秦两汉的意义并运用了事实和类比论证。
D.对于《观念史》一书,文章先总体评价,然后分层论述,最后写其出版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 )
A.艺术史被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束缚着,从观念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容易取得突破。
B.《观念史》对中国艺术价值等的合理界定体现了其作者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
C.只有先秦两汉时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基础,才能有魏晋时期艺术向美的聚集。
D.让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到中国历史本身就只能以礼乐文明为核心进行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桑斯坦认为当某一突发事件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时,一些较为激进、冒险的观点往往会更受网民的追捧,并集结为一种充满风险甚至叛逆的群体性话语。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的背后意味着权力,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趋势下,一些群体都意图在网络话语空间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和评判者。为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批判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