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680字,答案扫描。
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若是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乡愁,回答可能是这样:乡愁是对于“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是对家园“未来”的期望。乡愁一定与我们每个人的故乡相关。故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也是通常所谓的父母之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和精神的家园里,我们感觉到了真实的自我,得到了一种身份。以这种身份存在,我们心安理得、自在逍遥。
《说文解字》云:“愁”者,“忧”也,从心。“愁”的本意是心里牵挂着什么。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当人们的心灵之家遭遇变故、文化受到破坏时,人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离别的黯然神伤,团聚的归根之乐,侨居的怀念之思……这些具体的怀念,根植于内心。它们在人们内心真情呈现,于是便有了乡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之所以能触动大家,让大家感受深刻,是因为旧时北京的城南,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般地展现出它独有的风采,并且其中蕴含着林海音浓浓的乡愁。
通常而言,对于乡、国,人们皆有一种眷恋。尤其游离于乡、国之外的游子,更是容易产生深切的怀乡之情。一个人若无内在怀乡的情愫,则眼前之物虽视之,却若无所视。只有在内心生起了怀乡的情愫,则于外在客观方面,如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方能于其中兴起怀乡之情!正因为乡愁根植于心,故能随感而发,引发回归精神家园的冲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愁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随之破坏,引发人们浓浓的乡愁。城市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虽然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能安顿好人们的精神家园。所以乡愁中隐含了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意义。
那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呢?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要有意识地加进人文的关怀,使人们的“乡愁”得到疏导。不能只服从社会市场的法则,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足,这样对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生命,会造成一种戕害。倘若城市化能与人的生命呈现、成长相关联,那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缓解人们的“乡愁”之苦。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中,要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市环境之中,实现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这样,在不久的未来,既会有我国城市化的康庄大道的畅通,也会有人们内心深处乡情小路的延续。
(摘编自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材料二: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乡愁记忆”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家乡变迁后人们感觉最失落的是“曾经熟悉的街道”;当问及“是否愿意再回到家乡生活和工作”时,只有约30%的人选择了“愿意”。
乡愁不能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普通的小城镇有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与转型创新发展机会,应立足不同的主体与客体,深度挖掘乡愁记忆要素,将乡愁记忆资源融入小城镇未来的总体布局中。
坚持守住底线,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守住乡愁的底线。保留好特色老街,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存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打造创新引擎,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模拟分析来详细制定距离、形态、流线、景观等相关规则,以期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干扰乡愁的载体要素最小化。
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
(摘编自陆邵明《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让每个人能够感觉到真实的自我,得到身份,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B.乡愁在本质上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它与外在的客观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受影响。
C.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灵问题可以相应得到解决。
D.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不愿回乡,说明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他们对家乡已经没有感情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与人们的故乡有关系,呈现的是人们内心的真情,具体表现可能是追忆、留恋或缅怀。
B.从《说文解字》对“愁”的阐释来看,乡愁隐含着人们对自我生存、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寻找。
C.材料二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困境出发,指出要让乡愁记忆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D.在城镇化进程中,想要保证乡愁不沦为“乡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挖掘、守护乡村记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抛弃等现象,都有可能引发人们的乡愁。
B.在关注物质层面富足的同时,赋予城市化发展新的人文内涵,加强人文关怀,就能消除人们的“乡愁”。
C.材料所述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是相通的。
D.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是祛除“乡痛”的一剂良药。
4.要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应遵循哪两个原则?
5.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傻 弟
赵剑云
小武,我们要去哪儿?小傻抹了一把嘴边的口水,一边扬头问。
我们去看戏。刘小武说。
借着有点儿耀眼的光线,刘小武看了一眼小傻,他看见的依然是小傻正要流下来的鼻涕和永远流不完的口水,还有那痴呆的眼神。
刘小武这会儿不恨小傻了,因为他知道,从今往后,他再也不会恨小傻了。他从小恨小傻,他恨小傻的原因很简单,小傻出生的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