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200字。

  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失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基本上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他在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
  ③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不可逆转的要算是“免役法”。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都非常慎重,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宁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的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
  ④“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它的盛衰是王朝政权强弱的温度计;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这样,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王安石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实践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
  ⑤王安石对经济的客观法则是尊重的,至少主观上不想悖其道而行之。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更何况,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神宗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但前者只能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
  ⑥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
  ⑦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这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他至死也不可能悟解:从根本上说,一切都早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官僚体制先天命定了的。
  (节选自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代许多史论家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操之过急,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涉及根本原因。
  B.“免役法”不可逆转是因为,改差役为雇役是顺应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历史性转折。
  C.王安石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流通,其结果既对当时无益,长远看又不利于新经济的孕育。
  D.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神宗的立场也会影响到他的举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免役法推行慎重,从讨论、制订至试行历时近三年,是为了论证变法不能“过急”。
  B.文章说“青苗法”“实是放债取利”,指出“青苗法”的实施与其“济贫乏”本意不相符。
  C.文章通过举例对比分析,论证了新法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经济思想是否符合实际。
  D.第六段根据北宋经济状况,意在指出新法中国家对经济不必要干预违背了经济的客观法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是减轻国家赋税,王安石“青苗法”想用借贷解救小农的燃眉之急实属治标不治本。
  B.小农“簸糠麸而食稗秕”的现状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实践的某种脱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王船山、黄宗羲等人看到了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反对王安石新法推行的系列“抑兼并”政策。
  D.王安石在《偶成》一诗中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败坏,说明了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20世纪末,英国历史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且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