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33510字。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六柿图》为例,牧溪禅画的笔法简练迅捷,知白守黑,虚实有度,有返璞(pǔ)归真的稚拙、洒脱和通透,大量的留白促使读画者澄怀静心,摒(bìng)除妄念。
B.近日,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公布,改革目标直指教育评价机制,力图克服顽瘴(zhàng)痼疾,打破条条框(kuàng)框,打破传统的束缚。
C.主流文化对喜剧、喜剧文化历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包容甚至欣赏。家国天下与柴米油盐并行不背,插科打诨(hùn)包含中国智慧,幽默吐(tǔ)槽宣泄情绪压力。
D.解决我国基础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厘(lí)清管、办、评各自的职责,如此方能井然有序而切中肯綮(qìn)。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返璞归真”中“璞”应读作“pú”。
B.正确。
C.“并行不背”中的“背”应写作“悖”。
D.“切中肯綮”中的“綮”应读作“qìng”。
故选:B。
【点评】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之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甚至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乙】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丙】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成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的萎缩。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凡B.甚至C.捉襟见肘D.萎缩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