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110字,答案扫描。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耕读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产物,其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达到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它起源于我国士阶层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体现。古代士阶层的“耕”大多是象征性的,他们只不过是寄情山水,在青山绿水间吟诗题赋、修身养性,但就是这种象征性的耕读生活,成为钟情山水的耕读文化的源头。
耕读文化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田园山水,是耕读生活的基础。从生态人类学和生态民俗学的角度看,耕读文化的意义,在于促成一种文化地理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古村落作为一种人居环境,是文化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耕读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即环境意识,对于一些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和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古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沿着它形成的古村落就处处有耕读文化的气息。
楠溪江除了特有的自然环境,在宗法制的传统农村里,耕读传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当地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耕读文化的滋养,使民众在古村落的规划与建筑中,多出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他们在楠溪江的青山秀水间创造出一座又一座如诗如画,富有田园野趣的村落。同时受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在古村落里,山峰与池塘是不可分离的关系。山峰是火,池塘则为水;山峰是笔,池塘则为墨。这一山一水,既符合了他们的风水观念,又符合了他们的耕读理想,使村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
耕读文化滋养了人们的山水情怀,正是这种山水情怀,使楠溪江成为中国早期山水文学的摇篮之一。南朝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受楠溪江自然美景的震撼,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山水诗篇,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对楠溪江的赞美,不光是文人的专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楠溪江乡民,对自己美丽的家园,更是赞不绝口。大多数古村落的宗谱,都要在卷首的“序”里或者撰专文赞美本村的地形环境。这种眷恋与热爱的情感,会转化为对乡土和家园的呵护。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天的楠溪江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变化,古村落已进入人生晚期,不少富有保存价值的古建文物陆续消失,耕读传统也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对古村落的保护势在必行。我们相信,产生耕读文化的时代结束了,但这种文化的传统和影响不会消失。每一个热爱生活而且关注环境的人,都会欣赏耕读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和环境意识,都会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去建设、营造属于全人类的“舒适环境”。
(摘编自《耕读文化中的山水情怀》,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士阶层的耕读生活虽然是象征性的,但在客观上却促成了耕读文化的产生。
B.楠溪江流域古村落具有根深蒂固的耕读文化传统,这也体现在古村落的规划建设中。
C.耕读文化滋养出的山水情怀孕育了山水文学,谢灵运的大量山水诗篇即源于此。
D.古村落的宗谱赞美本村的地形环境,实质上表现了文人们对山水眷恋与热爱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了耕读文化的实质并指出其价值,这是全文立论的基础和前提。
B.文章用楠溪江流域古村落耕读文化作为例子,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文中观点。
C.文章依次论述了耕读文化的产生、表现以及正面的影响,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D.文章结尾提出建议:我们应从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建设“舒适环境”。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耕读文化起源于儒家和道家的归隐思想,是我国古代士阶层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B.从某种角度看,耕读文化的意义在于促成了包括古村落在内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形成。
C.“天人合一”既符合古人的风水观念,又符合其耕读理想,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古村落日渐没落,使工业化时代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古村落的保护势在必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们的共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
提升综合国力需要新文科。新时代,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