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26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道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李德裕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
B.杂剧至元代发展显著,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汇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C.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D.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从唐代至清代我国从杂剧到传奇的发展历程,以及在都城的流行。
B.文中举出柳永《鹤冲天》的记载,说明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当时杂剧也会受此风气影响。
C.文中通过北曲和南曲在音阶、声调和伴奏乐器等方面的对比,说明二者风格迥异,难以相融。
D.《琵琶记》“临川四梦”《长生殿》《桃花扇》都在都城演出过,证明都城中人比较爱好传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可能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有关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C.传奇没有因明清改朝换代而衰落,孔尚任《桃花扇》与洪异《长生殿》都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作,可见杂剧盛行期应该延续到清乾隆年间。
D.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