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28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返雪峰山
韩少功
三十多年前,我在怀化地区林业局挂职,经常在下林区时蹭货车,搭乘那种拉木头的解放牌货车,叮咚咣当响一路,尘土飞扬。因此我认识了潘司机。
老潘胖,怕热,常冒油汗,入夏后多是光膀子上路,有时还把车门打开,找根木棍代替右脚顶住油门,半个身子探出车外兜一把风,那时驾驶室里没空调,烤得人肉都有几分熟。
这种野蛮操作把我吓个半死。好像吓得我还不够,他回到座位,抹了一把脸:“不好意思,一热就特别困,刚才都睡着了。”
我差点跳起来“你活够了,活腻了。莫拉上我呵。"
“没事,没事。”他笑了笑,“就是个打屁觉,不耽误开车。”
他驾驶技术极好,二十多年来没出过事故,把雪峰山里的每条路都跑得顺溜。不论在哪里遇到路面塌方走不成了,他都能在附近找到熟悉人家,高声大气,呼朋唤友,有吃有喝。大概是他来得多。帮山民们捎带过私客私货。也从不把自已当外人。有时一进门就检查这个娃娃写字,指导那个木匠打墨线。
他说,眼下有公路了,有汽车了,一天可以跑上几百里,要放在以前,雪峰山的几根木头要运出去,难呵,只能钻山缝,走水路,人们先扎成小排,用的是藤条篾缆,不可用铁丝铜钧,以便整个排筏柔软一些,缓冲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挤压或碰撞,防止排散人亡。驾着小排由溪涧进入江河才能把小排积攒成大排,上下叠加,前后左右串联,大若一座座浮游的人工岛,一声长啸报客往,他们迎山送岭,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洞庭湖或长江那些大码头,把“人工岛”交付客商,这才算一次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
那些职业放排的“排拐子”,相当于那年头的物流公司,对沿建的地名都如数家珍,对各地的水情已了如指掌。同样是一片平静碧波,他们只要瞟一眼,就知道哪里水急,哪里水缓,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还有暗涌或暗礁。但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本领。相反,每一次放排前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敬天祭神,祈盼自己一路平安,他们的禁忌也特别多,比如从不说“散”“塌”“沉”“翻”这些字,各人自带筷子,不得在桌上分筷子。不得在桶里搓洗筷子,更不能用快子盖碗、用筷子插饭……诸如此类,似乎小筷子就是大木排,就是大木排的魂,受不得惊扰和胡闹。
作为雪峰山放出去的主要耳目,一些新鲜的重磅消息也总是由“排拐子"们带回山里,使一个个山寨不至于悠悠至入历史之外的深远寂静。
阿哥放排三月三,
阿姐河边洗衣杉。
桃花落水雾不散。
棒槌打手泪不干。
……
潘师傅就曾唱过这首情歌。
我眼下已听不到他的歌声,连往日林区的简易公路也几乎看不到了。这次入山的邀访者是陈,在不少人看来,他有点傻和二——都什么年代了,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他从上市公司老总一路打拼成家乡的农民头,从繁华都市一鼓作气高歌猛进到穷山寨,所有的身家血本砸下去,在雪峰山多点开局,建起了五大景区,一心用沥青公路和过山缆车接通城乡,让山里的富氧、幽泉、古树、刺绣、篝火、美食、歌舞、梯田、先人传说、冬日的雪以及夏日的凉等,统统变成游客的幸福和山民的财富,而且果真打造了一个企业扶贫的省部级知名样板。有意思的是,这个黑大汉有时忙得一身臭汗两脚泥,据他同事说,他还总是激情和精力过剩,随便建住路上一位陌生阿婆,也能滔滔不绝,详细解说他手上一块石头的地质特征和美学价值,阐述他穷乡僻壤遍地宝的变金术。一直说到老阿婆迷迷瞪瞪,对他的深刻理论胡乱点头。
这一次,我也想去听听他如何解说石头。时值深秋,雁阵南飞,高铁“复兴号”从省城滑出,一路上静静地暗中加速,很快就有了时速近300千米的飞翔感。眼一眨过桥,眼一眨钻洞,眼一眨又是桥……整个行程几乎就是桥洞相连,上天入地反复切换,闹着玩儿似的对沿途的山山水水压根儿就是粗枝大叶视若无物没心没肺,已把旅行简化成一条唰唰唰任性的直线。我完全找不到感觉了。这还是雪峰山吗?一匹匹翠绿翻闻过去,当年的“排拐子”们在哪里?当年潘师傅的简易公路和叮咚咣当尘土飞扬在哪里?
我突然有一点心酸,至少是心慌。现代科技正在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却也一再刷新世界图景,一步步放大了时间距离,如同电影在播放时突然提速,让往日的人和事速来速去,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无踪影。我只能面对身后一片模糊,凭吊自己三十多年前的记忆残片——那是我青春的一部分。
也许,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不过是奔赴一个重名的陌生之地,一片让人无措的茫然异乡,只能像一个两鬓斑白的婴儿,被山里的阳光刺得睁不开双眼,在那里经历新的一轮再生,一切都重新开始。
你飞翔吧——
我真不希望这样,但也希望就是这样。(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老潘粗犷豪爽,不但有一手好的驾驶技术,而且有一定学识,精通木工,可以指导孩子做作业和木匠做工。
B职业“排拐子”敬天祭神,平日颇多禁忌,这反映了他们工作环境的凶险,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C.陈是一位富有学识魄力、眼光独特的投资者,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D.“这还是雪峰山吗?”表达了作者在高铁上观看雪峰山之后,再也找不到旧影和慈觉的怅然若失的心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重返雪峰山”为题,通过回忆,将雪峰山不同时代的交通状况以及有关的人与事串联起来,表现了雪峰山的发展变化。
B.文章有意突出了“排拐子”、老潘、陈等人所处时代的工作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为结尾部分的相关思考做了铺垫。
C“一声长啸报客往....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排拐子”水路运输的风采和不易,语言流畅优美。
D.文中引人情歌,一方面隐约地表露“排拐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巧妙地由对过去的回忆过渡到当下。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
★9.请结合文本,谈谈对文末“我真不希望这样,但也希望就是这样”这句话的理解。(6 分)
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