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960字。

  2022届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1年10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管,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
  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2017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唤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
  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
  (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尚未达到东京和首尔的规模,因此应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
  B.要想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未来既需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也应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
  C.党的十九大以后,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唤起了一场 “人才争夺战”。
  D.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在金钱、住房等物质待遇上的差距,扭曲了人才引进政策的初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推进空间,我们应该更乐观地看待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应过早进行限制。
  B.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指出了当下我国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
  C.材料二第一段是文章的论述背景,点明了人才决定着城市竞争力、关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
  D.“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的政策速度与温度格外重要。
  3. 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    )(3分)
  A.郑州发布政策:只要符合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副高级(含)以上职称、高级技师(含)以上职业技术资格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按规定购买住房。
  B.上海浦东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C.浙江某高校在经过公开招聘筛选后招收了两位浙江大学统计学博士,进入学校国际处负责学生出国交换申报材料政治审核工作。
  D.某医院对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医院科室轮岗制,轮岗期满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分配科室。
  4.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才争夺战”中需要兼顾哪些因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驳论是一种很有力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材料一的哪几段使用了驳论,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请简要分析其驳论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  攻
  鲁 迅
  文本一: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