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580字。答案扫描。

  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10月大联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其基本国情决定的。正所谓“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法治时代,离不开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制度文化是法治的重要渊源。
  习近平法治思想就以科学的态度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借鉴了传统中国法律和制度话语。我国有着悠久的法制文明史,有一套独特的法律和制度话语。这些话语充满传统智慧,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挖掘、整理和吸收,摸清传统法系的骨骼脉络,以传统法律和制度话语为底色,补充加入现实的元素,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话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和照搬照抄。简单的拿来主义只能造成“未必皆能深明其法之原本”。对待西法应秉持着“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之为愚。夫必熟审乎政教风俗之故,而又能通乎法理之原,虚其心,达其聪,损益而会通焉,庶几不为悖且愚乎”。由此,方能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将法治思想转变为廉洁从政的行为习惯;才能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才能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使中国达到“正义看得见、公平可预期”的善治状态,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除了依靠法律强制性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之外,还需要把那些人人知晓、个个懂得的生活道德法则转变为法律规范,使法治精神更好地体现道德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条文只有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才能得到相对彻底的认可和遵从。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独立地位的法学话语体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下功夫研究古代中国的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其中的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完善巩固已有成果,系统挖掘整理传统法律与制度话语,研究成败得失,借鉴传统法律中的有益部分,汲取精华、择善而用,结合新时代社会现实,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创建富于传统又有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法律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法文化支撑。
  (摘编自《挖掘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治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代法治的渊源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前者理应是对后者的创新性的传承。
  B.因循守旧、罔顾国情都不符合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
  C.要达到“正义看得见、公平可预期”的善治状态,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
  D.发展今天的法治思想,既应汲取古代法治精华,又要借鉴国外法治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良”饰“法”与以“善”饰“治”,是说法有好坏、治有善恶,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B.文章首段引用了“为国也……事剧而功寡”后,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C.文章对比分析了“学习借鉴”与“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区别,指出对待西法的正确态度。
  D.文章先谈法对德的作用,后谈德对法的影响,使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显得清晰明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向我国古代独特的法律和制度话语中加入现实的元素,就形成了现代法律话语。
  B.在今天的中国,不能像过去一样关起门来搞法治,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东西。
  C.用法律进行强制性约束只是使社会达到善治状态的最重要手段,却不是唯一手段。
  D.创建新时代中国法律体系,一个重要原则是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
  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5.9万亿元。
  银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老人精神领域的关注。如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于精神上的追
  求很高,尤其是不需要过多介入子女生活的高知老年群体,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发展一种爱好、学习一项技能,来丰富老年生活。然而,当下关于老年人文化娱乐方面的相关服务还较为匮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产品依然比较单调,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