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950字。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2021.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这项世界遗产具有怎样突出的价值呢?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陆终于斯,海生于斯;季风吹拂,物产丰饶。正因如此,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航海图卷由此展开,磅礴发展乃至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城市规划与布局形态而言,泉州古城堪称海港城市的样板:港口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台风之侵扰;城市沿河而建,码头、街铺、市场、仓储依次分布;衙门、官舍、民居、番坊相间错落。不仅如此,泉州城还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瓷窑、茶园沿河而建,治铁、纺织密集发展;城内有能工巧匠开设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则成为商贾云集、番坊密布的市场贸易区。
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创造了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在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留下了美丽的帆影。
泉州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
在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者、商贩等。崇拜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印度教的“番佛寺”,还有源出波斯的摩尼寺、发端于叙利亚的景教寺以及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堂,都曾耸立在刺桐城的天际之下,堪称天然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可以和谐共处,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遗产景观。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传说。在世界上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中,泉州独具东方神韵,是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
泉州这座被后来者发现、被考古人“发掘”出来的有着世界影响的港口城市,在现在这座古今叠压的城市格局中逐渐完成了拼图。
北宋时期在泉州设立的市舶司,是文献可确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早期海关机构,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曾经“瓷行天下”的德化窑、磁灶窑遗址,相关窑址持续时间长、文物标本齐备、技术链条清晰,是研究外销瓷的重要参考。作为海洋文明的窗口,泉州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影响力还可以从无数沉船的水下考古中得到生动展示。1973年发现的泉州后渚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海船之一。其流线型船型设计和水密隔舱结构代表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杰出成就。从其出水船货,仅香料一项,即可看出当年香料之路上的产品应有尽有,完美展示了一张古代海洋贸易网络的历史画卷。
(摘编自姜波《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见证者》)
材料二:
泉州申遗成功,不仅反映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海洋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泉州古称“刺桐城”。公元10至14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新晋世界遗产,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也提供了认识“一带一路”深厚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视角。
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远抵东非、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推动了经济发展繁荣,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捉出8年来,已有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当前正持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共同做好“海丝”的保护,开展主题研究,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共同把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将不断拓展“海丝”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力。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和极端主义正导致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所谓“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言论亟待破除。回顾历史,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面向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必将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孟庆川《泉州申遗成功,“海丝”故事焕发新光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州城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陶瓷、手工业作坊、市场贸易区等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
B.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可以说明泉州是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C.泉州城内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的和谐共处,可见泉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神奇之地。
D.对北宋市舶司的考证,对瓷窑、水下沉船的考古发掘,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州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是因为北宋时在此设置了海洋贸易行政机构——市舶司。
B.宋元时期的泉州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和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
C.古代“海丝”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一带一路”构想下的“海丝”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
D.回顾历史,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可以从根本上破除所谓的“文明冲突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泉州古胜遗迹不能证明“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一项(3分)(人)
A.天后宫: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字,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B.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它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C.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
D.关帝庙:泉州关帝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乃至闽台文化重要的一支,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两则材料都围绕“泉州申逃”展开论述,但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其不同。(4分)
5.综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说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项世界遗产具有哪些突出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堂唢呐(节选)
王祥夫
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
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