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770字。
2021年秋期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是近两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唐诗选本。在孙洙所在的年代,《千家诗》是当时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一部蒙学读物,《唐诗三百首》的卷首即有“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的题词。然而在孙洙看来《千家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编选不精,“随手搬拾,工拙莫辨”,未经仔细梳理,良莠不齐;二是诗体单调,“止五七律绝二体”,对盛唐繁荣丰富的诗歌面貌反映不足。基于此,孙洙决心编出一部超过《千家诗》的经典的唐诗选本作为蒙学读物,指导学生读诗、写诗,这就是《唐诗三百首》。
“脍炙人口”是孙洙选诗的重要标准。每一部选本都有自己的选录标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呈现出流派众多、门户之争极为激烈的格局。《唐诗三百首》没有任何门户偏见,选录唐诗繁荣时期那些脍炙人口诗歌中的“尤要者”。选诗视野非常开阔,上至皇帝、宰执,如唐玄宗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下到平民、歌女,如西鄙人的《哥舒歌》、杜秋娘的《金缕衣》,基本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此外,《唐诗三百首》选录的诗歌诗体丰富、数量适中。选本共编选唐代77位诗人的317首诗,分为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体,每一体各选唐人的经典作品数十首。《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数目很显然是受到了《诗经》的启发。《诗经》又称《诗三百》,共选入诗歌作品305篇,而孙洙的《唐诗三百首》选入唐诗作品317篇。这样的选诗数量恰到好处,既适合唐诗爱好者,又适合唐诗的初学者。这样一种选诗体制也对后代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
纵观《唐诗三百首》的编选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宗杜。孙洙推崇杜甫,共选杜甫诗36首,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多,为所选诗人之最。二是兼顾其他大家。除了杜甫,对李白、王维等大家的诗作选录也较多,各占全书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同时,编者也并未因人废诗,对于有些不出名的诗人,也选录了其经典作品,如马戴、张乔、崔涂等,可见编者的公正之心。三是思想雅正。孙洙所选诗作,无论各体,内容皆经认真挑选,与当初孔子删诗的标准一样,以“思无邪”为准则。例如,《金缕衣》这首诗,虽然作者没有诗名,而且艺术水准有限,但是内容却非常适合鞭策儿童努力向学。《唐诗三百首》以此为收尾,足见对其内容的认可。
囿于一已之趣味而厚此薄彼,是历代选本难以避免的普遍缺陷。《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孙洙强调儒教诗论的同时,许多思想有悖于正统、风格不够温柔敦厚的优秀诗歌被拒之门外。如李贺的大量诡谲多变、璀璨多彩的作品一首也未录,李白的《古风》59首一篇不录,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这些名作一篇未录,整个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一篇不取,晚唐聂夷中的《伤田家》等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切的作品一概摈斥。这里如果指责孙洙的儒教思想过于极端,倒是冤枉孙洙了。这些诗歌不“易于成诵”,才是不被孙洙选录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继承《千家诗》的优点,坚持严格的入选标准,从而取得极大成功的秘诀所在。
(摘编自易小邑《<唐诗三百首>的成书缘起及辑录不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诗歌选本众多,成书于清代的《唐诗三百首》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B.蘅塘退士认为,作为蒙学读物,选诗易于成诵是《千家诗》流传不衰的重要原因。
C.《唐诗三百首》对后世影响深远,选本《宋词三百首》等是后人仿其内容而编写。
D.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没有被选入,是因为孙洙认为这些作品没有温柔敦厚的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肯定了《唐诗三百首》的选本地位,又指出其不足,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B.文章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具体有力地证明孙洙选录诗歌视野的开阔。
C.第三段列举诗体分类,讨论《唐诗三百首》选录诗体的丰富,足以体现成书初衷。
D.文章论述《唐诗三百首》的特点时,均与蘅塘退士对《千家诗》的看法进行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三百首》扬《千家诗》之长,避其“随手掇拾,工拙莫辨”、诗体单一之弊。
B.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诗作是经历了多个时代读者考验的,可以说都是经典作品。
C.《唐诗三百首》的编书缘起、选诗量,与《诗经》及孔子删诗标准“思无邪”有关。
D.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思想雅正,符合蘅塘退士选诗的标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实事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坝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每年将创造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3万多件环境问题举报已基本办结。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第三批环保督察,共立案处罚8687家。由此可知,环保督察保持了高压态势,直指各地环保工作的真问题,毫不避讳。
B.中央环保督查组拘留405人,约谈6657人,问责4660人,把环保责任落到实处,这不是一场单纯的“问责风暴”,更是一场深刻的“灵魂革命”。
C.中央的环保督察意见,一方面能够让中央以宏观视角对环保工作进行统筹监管;另一方面使督察对象从企业扩展到党政机关、公众,形成了全覆盖的环境治理模式。
D.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对剩余省区也正在进行督察,至此中央环保督查实现了全覆盖,环境治理永远在路上,严格执法一刻也不能放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上开始引起关注,既表明了国家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向世界做出坚持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
B.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能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C.材料二和材料三从正反两面进行报道,材料二为国人呈现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活标本,材料三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给某些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的政府官员敲响了警钟。
D.从材料来看,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取得更好的成绩。(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短的白日
迟子建
是冬至的正午,我在古兰甸附近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做完三台肛肠手术,搭乘一辆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
从哈尔滨西站到大连北站,再从大连北站到哈尔滨西站,这两三年来,我数次往返于这段旅程。我像我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十五年前去世了,如今八十多岁的母亲跟弟弟一家生活,同在一座城市,自从我儿子进了强制戒毒所,母亲见我就生气,她声称要活到长孙出戒毒所的那天,代我教育儿子。
我也的确比较娇宠放任孩子。他自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他。我以为一棵不经修剪的树,才能顶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