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917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 一 语 文
(2021.10)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人文”近年来逐渐成为人文研究领域新的热点,这一方法将史料、文献、文艺作品等文本以及图像乃至音频、视频材料视作数据,借助计算机远超人力的计算能力,对巨量的数据进行计量与分析,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图示对经由计算得出的数据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这为人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概念史研究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因为概念史研究对象,就是历史长河中长时段复杂历史文本中的概念转移轨迹,研究者若要较好展现概念在历时性上的变化过程以及共时性上的互动结构,仅利用单线且平面的文字叙述是难以做到的。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引入,能够协助概念史研究者较好地展现研究成果。在概念史研究领域中,已有不少优秀的数据可视化研究案例,但仍有学者认为数据可视化只是炫技,数据可视化图像简化了历史现象,因而会产生一种扁平无力的历史叙事,削弱了历史的丰富性;或认为图像的诠释空间太大,读图与解图的模糊性、开放性与流动性,都可能会使读者误读而错解历史,因此不如文字叙述精确。
“措辞与概念数量的升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心理特质,而要想表现出概念在长时段复杂文本中的数量变化,可视化技术是最好的工具。”诚如王汎森所说,单纯使用文字或表格呈现概念在某一时间段中使用量的增减变化,若是单一概念还好把握,但如果研究对象是一群概念,就会显示出文字叙述的不足。通过数据可视化图片,读者方能比较具象化地掌握概念群随时代与世变的起伏状况。当然,如果概念史研究只是将数据可视化运用在概念词频的时间序列分布上的话,那还不足以证明数据可视化技术对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性,因为概念词频的年代数据还是勉强可以用文字列表的方式呈现的,读者能够在阅读文字表格数据后依靠想象掌握概念群的发展图像。数据可视化技术,绝不仅限于概念词频的时间序列描绘,还有共现概念群可视化、词缀概念群可视化以及网络概念群可视化等技术。一旦涉及这些更为复杂的概念群的分合关系研究,若没有可视化技术协助,呈现与描述研究结果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可视化技术对于概念史研究者而言实为不可忽略的一门新技术,然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利有弊,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概念史研究中也可能遮蔽掉一些信息,诸如概念使用者的以言行事、以言取效等个人意图,以及概念使用时的历史语境等,这将造成概念研究的均质化以及扁平化等问题,上述问题正是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概念研究时的短板之处。
面对可视化技术在概念史研究上的长处与短板,要强调的是,数字方法与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并非是想取代过去一般的概念史研究法,而是希望能在另一个面向上补充与拓宽概念史研究法。只要结合一般概念史与使用可视化技术的数字概念史方法,研究者就能兼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去掌握概念的动态发展。
(摘编自邱伟云 《论数字人文研究中可视化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以数字概念史研究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数字人文不但能对巨量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B.数据可视化技术有助于展现概念在历时性上的变化过程以及共时性上的互动结构。
C.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并不是只限定于概念词频的时间序列描绘。
D.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概念史研究,也可能造成概念研究的均质化以及扁平化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首段对数字人文方法的介绍,有助于对可视化技术与概念史研究关系的论证。
B.文章第三段引用王汎森的表述,意在表明可视化技术在概念群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C.文章第四段的论述,目的是提醒研究者在概念史研究中不可轻易采用可视化技术。
D.文章紧扣可视化技术在概念史研究中的作用,从多角度展开论证,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视化技术能让读者比较具象化地掌握概念群随时代与世变的起伏状况,而文字叙述却对此无能为力。
B.在更为复杂的概念群分合关系研究中,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使呈现与描述研究结果变得非常容易。
C.要从微观与宏观角度掌握概念的动态发展,就需结合一般概念史与使用可视化技术的数字概念史方法。
D.可视化技术在数字概念史的研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它不是炫技,而是一个提供特殊研究视野的利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