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10字。

  高一语文周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第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3分,共12分)
  1.在下面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        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
  ②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        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③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        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        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A.消失  掂量  伸展  幽深      B.消失  掂量  延伸  幽暗 
  C.消逝  估计  伸展  幽暗      D.消逝  估计  延伸  幽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B.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约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C.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的体验。
  D.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独立寒秋,     鹰击长空,
  湘江北去,     鱼翔浅底,
  橘子洲头。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怅寥廓,
  层林尽染;     问苍茫大地,
  漫江碧透,     谁主沉浮?
  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节选
  A.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看到了红叶绿水、船只、蓝天、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B.在“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
  C.“争”“击”“翔”等词运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
  D.选文描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景与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并在感慨中以设问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气魄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担忧。
  4.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红烛啊!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不误,不误!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然后才放光出?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闻一多《红烛》节选
  A.诗歌用设问句式,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讴歌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
  B.“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两句采用借代修辞手法,以蜡代躯体,以火代灵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