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时代镜像.docx
高频主题2 至情至性.docx
高频主题3 红色基因.docx
高频主题4 责任担当.docx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docx
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时代镜像
文学作品用独特的方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诠释了故事的社会意义,传递出经得起时间和岁月洗礼的现实力量。故事聚焦小人物,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充满历史的厚重感,更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读者也在无意中把自己生活中的困惑迷惘带入作品之中,追寻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时代镜像映照出的现实力量,也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2021•江苏五月冲刺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织 补 人
聂鑫森
当下的城里人,还有穿打补丁衣服的吗?没有!人们生活普遍富足,衣食无忧,衣服稍旧、款式稍过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扔了。但也有舍不得扔的,比如高档的毛料西装、手工刺绣的旗袍,还有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上了年岁的衫、裙、裤、褂,或被烟头烧了个洞,或不小心被锐物剐出裂痕,或出现几个虫眼,这就得去找织补人修破如新或修旧如旧。
织补人不需要开店设铺,只需摆一个小摊,或在百货商场的大门旁,或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广场边。在旧时代,这个行当叫“缝穷”,干此营生的是穷人家的中老年妇女,为那些没有家眷的老少光棍儿缝补破衣烂裤,也就是打补丁,赚一点儿可怜钱。而现在的织补人,小洞细眼,是用与原衣物同色同型号的线织上去,不留任何痕迹;破损处大的,要用同色同型号的布料,剪出适当的面块嵌入,然后再在接缝处合经合纬地织补,一如原物。
在株洲百货商场大门内侧的右边,就有这么一位织补人甄法嘉。他不是女性而是男人,他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个未成家的小伙子!小平头,瘦高个,眉淡目俊,十指细长柔软。他是服饰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型服装生产企业去任职,却偏偏选择当自由的织补人。他的父母是乡下的裁缝,甄法嘉自小就喜欢穿针引线。
父亲问他:“你怎么喜欢当织补人?”
他说:“学校有这门课,我学得也很用心。”
父亲又问:“碰到老同学你不难堪吗?”
他一笑:“凭手艺吃饭,不丢人!”
甄法嘉的行头很简单,一条小板凳,一个手提工具包(里面放着针、线、布块、木绷子),一个可折叠的纸板广告牌。广告牌上端写着“织补人甄法嘉”,两边各写一句话,右边是“织补小漏洞”,左边是“不留大遗憾”;中间是根据布料纹理所定的价目表,每织补一处,平纹三十元,斜纹四十元,反纹五十五元,特殊布料和工艺的另议,并承诺凡他经手织补的地方,一年内保证不破。
一眨眼,他当织补人三年了。他不仅手艺好,而且待人有礼貌,收费公道,生意一直不错。除去租房和日常开支之外,每月还略有盈余。顾客送来活计,有当面等着他完工的,也有隔些日子再来取的。还有不是顾客的,但对一个小伙子用木绷子绷在破损处操持针线很好奇,便蹲在旁边看,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他一边干活儿,一边答话,满面春风。
甄法嘉发现有一个留短发的中年大姐,隔三岔五要在他摊子前待一阵。于是,甄法嘉忍不住问:“大姐,你贵姓?”
“不敢,我姓刘。没打扰你的工作吧?”
“没有。欢迎你提意见。”
“我想问,缂丝之类织品,你可以织补吗?”
“应该可以。”
“做好的旗袍,再在上面绣出图案的,有了破洞怎么织补?”
“先用原色布料织补好破洞,再在上面依原样补绣图案。”
“你还会绣花?”
“见笑。手艺还算过得去。”
刘大姐点点头,说:“我祖母留下一件从未穿过的苏绣旗袍,可惜被虫蛀了十几个小洞,我明日送来,请你织补。祖母虽然过世了,但我要留个念想。”
“谢谢刘大姐照顾我的生意!”
这件旗袍用料是杭州产的紫缎,绣的是淡雅的白玉兰花。刘大姐送来后,当场要付工钱。甄法嘉却不肯预收工钱,说:“按我的惯例,一律是顾客取货、验货后,满意了再付款,刘大姐也不例外,五天后来取衣服的时候再付工钱吧。”
第五天,刘大姐没来取织补好的旗袍。
又过了五天,刘大姐仍未见踪影。
甄法嘉的父亲忽然从乡下打手机来说:“法嘉,你娘病了,她很想念你,快回来吧!”
甄法嘉为了难:“爹,我理应回来,但有个顾客约好了来取货,却没来,我要等她,怕她找不到我着急。我不能失信于人。”
又过了十天,刘大姐来了。
刘大姐把旗袍认认真真看了几遍,脸上浮满赞赏的笑意,说:“你叫甄法嘉,谐音是‘针法佳’,果然名不虚传。”说完,赶忙付工钱,还特意多付了一百元作奖励。
甄法嘉执意退回一百元,说:“谢谢你。但我决不能多收一分钱!”
刘大姐说:“你很实在。”接着她拿出她的工作证,让甄法嘉看了后,说:“我是古代纺织品博物馆的,馆里有不少古代的衣、帽、袍、褂、帷、帘,有的破损了。这些日子我考察你的手艺不错,人品也好,想请你到敝馆去织补,时间会很长。如果你同意,现在就去。”
“刘馆长未能按时来取旗袍,也是考察的一项内容吧。”
刘馆长脸一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刘馆长,十天前,我就需要回乡下去探望患病的娘,因为要守约等你,我没走。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赶快回去陪娘,侍奉汤药。”
刘馆长一愣,说:“对不起,耽误了你回去照顾母亲,请你见谅!”
甄法嘉淡然一笑,说:“刘馆长,你客气了。”
“小甄,你放心去吧,待多少日子都不要紧。我和我的同事,在馆里等着你!”
……
好多日子过去了,甄法嘉没有来博物馆报到,也再没在百货商场设摊。
听说,他到另外一个城市当织补人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设问,自问自答,强调现在衣食无忧的城里人极少有穿打补丁衣服的,引发读者对织补人存在价值的思考。
B.小说结构完整,情节单纯,夹叙夹议。叙的是织补者的个人选择、价值取向等;议的是行业释义,何谓“缝穷”,何谓织补。
C.在甄法嘉简单的行头里,作者着重介绍了广告牌上的字,强调了小说人物的职业、姓名和价值,展现了人物的诚信无欺。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
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以笔为刀,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我们通过阅读文本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
一、(2021•江苏泰州第二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津古渡
叶兆言
到镇江,不吃锅盖面,不看一眼西津古渡,基本上算是白来。再做个减法,锅盖面也可以不吃,西津古渡不能不看。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着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且还是文化中的精华。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你来了竟然不看一眼,太可惜。
镇江的好风景差不多集中在一起,沿长江一字排开,最适合时髦又实用的一日游。现代化的交通便利,能让你不经意间,最大附加值地看到很多风景。你不妨先去焦山景区,匆匆看一眼《瘗鹤铭》,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块碑,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对后来的书法影响巨大。焦山碑林在全国排名第二,能紧随著名的西安碑林排在老二,可见收藏丰富,同时又必须精益求精。看过大名鼎鼎的《瘗鹤铭》,你便可以飘然而去,接着上北固山。北固山上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难觅,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坐飞机经过镇江,看着下面的美丽景色,感慨万千得意非凡,立刻让秘书笔墨侍候,默写了两首宋人辛弃疾与镇江有关的诗词。北固山上还有甘露寺,刘备曾在这里招过亲。如果你更喜欢民间神话传说,干脆再接着去金山,在金山寺烧一炷香,想象一下许仙,想象一下白娘子,想象一下法海。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他居住的地方叫“法海洞”。
然后你就应该去西津古渡了,说起镇江,最应该向大家隆重推荐的一定是这个地方。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吃锅盖面,不喝恒顺的老陈醋,甚至不去最著名的那三个“山”,但是一定要去西津古渡,这里才是重点,才是最大的代表,你一定要去。也不用往太远处引用,就说说唐诗宋词,有意无意间,你肯定会遭遇到这个西津古渡。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反正古诗词里能留名的那些显赫人物,南来而北往,都会在这留下他们的足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津古渡,你最好能够看一眼中国地图,看一看滚滚长江如何向东流。人们印象中,万里长江像一条龙,从西边蜿蜒过来,一路向东,很少有人会去想,它最北面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在长江下游,就在江苏境内,就在镇江。镇江是长江的最北端,从江西的九江开始,长江以一个很大角度向北偏移,这意味着镇江像个牛头那样,有力地顶向了北方。西津古渡恰恰在这个关键位置,就在牛角尖上,它是整个江南的最北,在纬度上,甚至要比安徽的省城合肥更偏北。
若没有中国文化知识,不知道历史和地理,没时间概念,没空间意识,西津古渡的意义会大打折扣。除了一条仿旧的石板古街,一家家砖木结构的店铺,一栋栋飞檐雕花的客栈,一个元朝的古塔,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你可能什么也没看到。你会想不明白地追问,长江在哪,古渡口又在哪,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旧门面、旧街道,就应该具有特殊意义。名人走过的地方太多,到处都可能有他们留下的印迹,不就是一个准备过江的古渡口吗,不就是留下几首大家会唱的古诗词吗,万里长江能过江的地方太多了,凭什么就应该这个渡口最有名气?
好吧,那只能再往前说,晋楚更霸赵魏困横,事实上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东晋南迁,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永嘉之乱让司马氏的王朝摇摇欲坠,中原开始水深火热。大批北方难民纷纷逃往江南,其中有个叫祖逖的好汉,率亲族宗党几百家一同南迁。那时候,司马睿发给祖逖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让他自己渡江去招募军队,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几乎是以卵击石,结果祖逖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性,从西津渡出发了,渡江北上,船行至长江中间,面对浩瀚江水,他敲着船桨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不再回来了。这便是著名的典故“中流击楫”;对于中国人来说,表现的只是一种精气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流击楫”传承了荆轲的精神。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这个故事,不仅有勇士赴汤蹈火的壮怀激烈,在中国大历史上,还体现了汉族文化以中原为核心的王道思想。东晋南迁之后,尤其是南宋仓皇北顾,习惯于强势的中原汉族政权转为劣势,处于明显下风,镇江的军事桥头堡作用立刻彰显出来。退必须守,进可以攻,镇江在,江南还在,镇江一丢,江南不保。
战乱年代如此,和平岁月也一样重要。这里是江河要津,对面就是北方大运河的入口,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北去南来,你都得从这个运输的大枢纽走过,西津古渡自始至终离开不了一个实用。如今西津古渡已沦为摆设,只是一个人文景观,正在派着别的用场。
西津古渡成为一块文化上的金字招牌,成为穿越时空的一个门洞或者一扇窗户。在这你会遭遇摆脱不了的历史,这个历史中不仅有遥远的过去,很可能还会有未来隐约的身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游“三山”,没有描绘具体景观,而是叙写了焦山碑林、伟人默写诗词、刘备招亲、白娘子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韵味。
B.文章提及“石板古街”“砖木店铺”“雕花客栈”等景观,聚焦西津古渡,又连续发问,启发读者思考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C.围绕西津古渡,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但作者仅浓墨叙写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
D.文章强调西津古渡战乱年代与和平岁月一样重要,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战乱年代偏重军事价值,和平年代凸显经济、文化价值,都源于实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