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24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初语文模块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
鲁迅说:“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曹植在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炼词造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练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都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曹丕认为皇帝烜赫一时,但会湮没无闻,而文学创作却可以不依附什么被人们长久传诵。
B. 鲁迅先生认为,汉代文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时代的进步,也离不开曹氏父子对文化创作的大力推动。
C. 魏晋时代山水诗的创作本身并不成功,并没有产生太多优秀的作品,但他们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D. 只因为曹植作诗讲究造词炼句,所以钟嵘把曹植在文学上的地位比作“人伦之有周孔”。
2. 关于文中魏晋时期,“文的自觉”的具体体现,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始讲求和提倡文章(文辞)华美(华丽好看),在题材上开始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B. 由文学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
C.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充分肯定了《史记》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刻意为文。
D. 在具体创作上,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有意识地讲究作诗)。
3. 根据文意,以下对汉代文艺的特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曹丕为代表的一批贵族刻意作文,诗文从此开始具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B. 文学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文学是用来娱乐统治者的。
C. 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文学只是作为功利附庸和政治的工具。
D. 东汉末期,作为文学主要创作者的门阀大族逐渐意识到文学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中国文化界近期热议的话题。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譬如,远的有十多年前至二十多年前的敦煌、秦始皇陵、殷墟等,近些年的有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等。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大于以前。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前,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