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390字。

  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严肃文学(主要指小说)改编历来颇受欢迎,也为读者和观众所期待。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网络文学改编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严肃文学改编遇冷,一度精品鲜见。所喜的是,近年来一批文学名作重获青睐,诸多开播、开演或上映的改编作品收获好评、频频出圈,让人看到了严肃文学改编的良好势头,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文学精品到改编精品的转化并非易事,要经历文本选择,舞台化、影视化的改编转换等重重考验。如何依托强大的文本保障改编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依然是众多文艺从业者不断思索的难题。
  并非所有的文学名著都适合舞台化、影视化,根据夏衍的说法,好的文学剧本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作品对广大观众有教育意义,这是先决条件。其次,电影不同于散文、诗歌、小说,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斗争、有结局。如果作品缺乏这个条件,就无戏可看。最后,要有几个(至少一个)性格鲜明、有个性特征的人物。
  纵观被改编者选择的严肃文学作品,无不是洞悉人性、洞察社会,穿越时空仍然具有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力作。正如莫言所说,“相信一个优秀的导演绝对不会去看一个烂俗的故事,因为这种故事谁都可以编出来,吸引他的还是小说的纯正的艺术性或者小说家表达的思想”。莫言所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恰恰是一部严肃文学佳作的魂,如何将语言文字创造的美移植到银幕上或舞台上,在舞台化、影视化中既能保留原作又能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是改编者必然面对的难题。珠玉在前,无论是选择精准还原还是创新改编,都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强大的文本并不能让所有改编作品“保过”,有时,通过改编把文学语言的魅力转化成舞台或影视魅力,比原创还有难度。文学文本的叙事媒介是语言文字,其表现手段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包容性、不确定性;而戏剧和影视的叙事媒介更多的是借助表演和画面,其表现手段相对局限、固定甚至不可改变。文学语言、舞台语言、影视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文学作品舞台化或影视化过程中,语言转化问题尤为重要,这一点在文本选择之初就需要想明白。
  文学作品舞台化,文学性向戏剧性的转化过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改编时对原作的删改、修整如何避免顾此失彼。将文学语言搬上舞台,不仅要将文字转化成观众可看、可听、可感受的表演,用舞台语汇完成文本的转化,还要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戏剧不是通过舞台来复述小说故事的说书场,一次成功的改编无异于一次全新的创作。文学作品的舞台化不只是修枝剪叶,更重要的是注入一种新的魂。也就是在尊重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体现主创们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以轻灵的舞台演绎表达深邃厚重的思想。唯有如此,改编作品才会有新的生命,文学作品也会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观众心里。
  (摘编自田苏娜《“一流作品三流改编”:这个魔咒谁说不能破》)
  1. 关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编作品要有好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整的故事与紧凑的情节,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
  B. 改编作品的原作只要是有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严肃文学力作,就能保证改编成功。
  C. 改编作品的叙事媒介要克服文学文本表现手段的伸缩性大等缺点,语言要有画面感。
  D. 改编作品是一次全新的创作,要赋予原作以新的生命,而不能复述原作中的故事情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严肃文学改编的历史与现实入手,引出如何改编好严肃文学作品的话题。
  B. 文章通过引用论证来增强说服力,莫言的话是直接引用,夏衍的说法是间接引用。
  C. 文章第二段阐明了文学剧本必备的三个条件, 统领以下三段总分的结构方式。
  D. 文章抓住文学名著影视化、舞台化改编中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历来颇受欢迎,电影《祝福》《家》《骆驼祥子》以及古典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好多都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
  B.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一度盛行,冲击严肃文学的改编,而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出现了不少严肃文学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
  C. 文学名著与舞台或影视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需要改编者用心将二者有机转化,将文学文本变为观众可看、可听、可感受的艺术表演。
  D. 文学作品的舞台化如果不尊重原作的精神内核,只是一味强调改编者们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强行为其注入一种新的魂,将不利于原作的传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能源奇缺”,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而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制约南方供暖的历史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譬如,居民对冬季取暖这一改善型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且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大大缓解,南方供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南方城市供暖市场发展之路却很曲折,充满了争论。总的来看,支持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认为,历史划分的供暖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