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680字。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00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它是由佛教中的干闼婆和紧那罗演化而来的神像。
  敦煌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佛龛上沿和本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龛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选自《地理中国》)
  材料二:
  飞天形象最为匀谐最富于动势是在盛唐。这一时代的飞天,身后系着极长的飘带,有时可以长过身长的几倍。无疑地,盛唐的画技和画风曾经使这一时代的飞天生色不少,所谓“吴带当风”对于盛唐飞天的舞动美是贡献了极大力量的。
  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靠飘带飞动,比起靠双翼飞动来,有着说不尽的美学韵味。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这就对美有所损伤,而飘带则是人衣饰中常见的部分,由夸张飘带而带来的飞动美,使人感到亲切而圣洁;当然飘带又不等于常人的衣饰,它在飞天身上实际起了翅膀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飞天用飘带比用翅膀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它是对人衣饰的一种升华,而不是仿照鸟类双翅的一种沉降,提高了美的品格,而且飘带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飘载在空际,它有着更高的艺术任务和更积极的美学意义。由于这些飘带的千变万化,形成内在的力感可以向任何方向去呈现,把飞天本体的力感扩展到周围的空间去,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力的世界,飞天强烈饱满的舞蹈素质正是这样取得的。蓬勃发展的盛唐舞蹈对于飞天形象的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
  飞天可以视为羽人形象的发展,它对羽人形象作了根本的改造,汰除了羽人身上的毛羽而代之以灵动飞舞的飘带。仙人毛羽变而为裙裾衣带,这在盛唐的“霓裳羽衣”一词中还留有蛛丝马迹。“霓裳羽衣”,既非毛羽,也非生活中的一般服饰。羽人是对人的神仙化,毛羽变而为羽衣,是否定之否定,但仍神仙的。
  我国飞天是华夏文化的雨露浇灌出来的。把敦煌飞天与中亚、西亚和印度飞天作一比较,就更能明飏敦煌飞天鲜明的中原特色。
  (摘编自木容《敦煌:空中的舞蹈》,《南北桥》2011年第3期)
  材料三:
  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神州腹地经由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输入进来。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大漠荒滩上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但敦煌不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物,也不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后的呈现。它的主体是中华文化。我们可以从莫高窟壁画史清晰地看到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和希腊化的佛教艺术)渐次中国化的奇妙过程。而在这个主体中间还有一个具体的强有力的地域性的文化主体——西北少数民族。
  从莫高窟历史的初期看,域外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总是交替出现。中华文化这个主体的牢牢确立,是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唐代文化在当时世界处于强势地位,能够成功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当大唐把它的权力范围一直扩展到遥远的中亚,客观上敦煌就移向了大唐的文化中心。唐代是中原文化进入莫高窟的高潮,从儒家的入世观念到艺术审美方式,全方位地统治并改造了莫高窟的佛陀世界。对于外来的佛教来说,中国化就是文化上的同化,所以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都是在大唐完成
  (取材于冯骥才《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早期的飞天发展至北魏时期,所画的范围已经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体现出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的特点。
  B.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全都清秀﹑美丽丰圆。
  C. 飞天依靠飘带飞动,它成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与蓬勃发展的盛唐舞蹈也不无关系。
  D. 莫高窟的四壁和穹顶灿烂华美、充满动感,这离不开西北民族不竭的激情、浪漫的想象和自由舒展的个性。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不同民族轮番统治敦煌,为敦煌带来各自不同的风俗文化,从而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
  B.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现的是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被同化的过程。
  C. 飞天如果拥有了双翼,就不会如此之美,因为那样一来,飞天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从而缺失了美。
  D. 唐代敦煌飞天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形成了最富匀谐与动势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唐代飞天飘带美学韵味的一项是(   )
  A. 飞动的飘带彰显一种舞动美 B. 升华了的飘带提高了美的品格
  C. 变化的飘带体现力的扩展美 D. 飞动的飘带起到了翅膀的作用
  4.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飞天形象发展与演进的三个阶段并概括敦煌飞天的形象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作者: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