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3230字。

  保定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 位"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聂海胜∶对!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在地面强化了很多不同的训练,包括一对一训练、低压舱训练、水槽训练等,我们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强大稳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刘伯明∶各方面的训练强度都加大,低压舱训练风险最高,因为是真空环境。我们在低压舱内进行了多次针对特殊情况的训练,来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确。
  汤洪波∶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记者∶3 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 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个"8年"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航天员,我的成长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能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幸福。
  记者∶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再上太空,心情怎样?
  刘伯明∶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归零,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开始,我们要保持第一次的热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细操作的踏实作风。13年刻苦训练,13年耐心等待,13 年热切期盼,再度飞天,可以说心驰神往、心潮澎湃。对于航天员个体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不难,因为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记者∶航天员首飞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能讲讲感受吗?
  汤洪波∶漫长的等待,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但有飞天梦的牵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状态。我相信,未来的十年,将是为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十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6月21日第19 版)
  材料二∶
  80 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 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 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痛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 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 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舟十二号升空不仅是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汤洪波是三人中唯一一个第一次执行飞天任务的宇航员,漫长的等待对他来说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
  C.红军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与祖国、时代形成同频共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低压舱训练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风险最高,最能考验宇航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
  B.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每一个航天员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都是件容易的事儿,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C.三名航天员没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单项操作,均可两两组合完成两人任务,三人任务又可密切配合。
  D.神十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不仅展现了我国航天实力,也能点燃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中国航天人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前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送证上门"是吴起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吴起县探索建立了"有事请直说""小院说事""红色代办员"等制度,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
  B.自 2020年起,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带领下,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创排了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传达致敬前辈同龄人和走好当下建设长征路的旨规。
  C."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脚下的路延续新的长征,我们是新一代红军小战士……在长征精神展览室里,广东肇庆广宁十几名"小红军"唱着红军小学之歌。
  D.离会宁县城八十公里的红堡子村很多村民都为红军提供过帮助,村民王瀚,筹粮捐钱支援驻扎在红堡子村的红军,在当时被人们称赞为"开门迎红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长征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都属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两种精神的内涵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的一天
  加西亚• 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