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400字。
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
《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 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C. 先秦《周易》中 “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属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D. 中国人能视天下为一体,是因为拥有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对“和”“合”的含义解读为切入点,引入对“和合”理念文化内涵的阐释。
B. 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意在证明中国人很早就有协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观念。
C. 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阐述“和合”理念的道德观。
D. 文章谈“和合”理念,由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合”理念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强调融合、和谐,可以说,“和合”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
B. “和合”理念的“天下”观,滋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C. 当代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和合”理念的精髓。
D.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 “和合”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作“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