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40字。

  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5。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其强大莫不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曾有过诸多精微的阐释,如《诗经》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如《考工记》所倡导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臻达极致”的技术追求;等等。然而,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传统工匠日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技术甚至发展为压制、支配与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部力量,等等。虽然不能说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它确实被削弱和忽略了。
  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能静下来精心研发、打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体力劳动仍然存在着被贬抑的现象,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在如此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要让工匠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全社会应形成一种“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塑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国家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做人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进一步讲,重视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与职业技能,更是为了使劳动者成为具有真正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个体。因而,工匠精神指向一种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为此,我们不仅应打破那种将人作为手段的“异化”工作模式,更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享受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创造活动,使劳动者在劳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感觉到个人的乐趣。”追求独立人格、尊严和个体价值,在当今工匠精神的塑造中,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诉求。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精神不仅可以让国家的制造业变得强大,也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
  B.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工匠精神,有很多文献资料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且精微的阐释。
  C.我国当下正进行工匠精神的重塑,但面临的问题很多,这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仅仅靠个体是没有用的。
  D.工匠精神包含了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人们可通过这种劳动享受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感受到乐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的中心论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围绕历史上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工匠精神当下面临的挑战和重塑等方面展开。
  C.文章在论证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的过程中提及了当下教育界的不良现状,有现实指向性。
  D.文中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其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论证了创造活动对劳动者的作用,增强了说理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大工业时代,和西方国家没有受到影响不一样,我国传统工匠受到了巨大冲击,工匠精神也被削弱和忽略。
  B.全社会形成对“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以及塑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这得益于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C.国民素质是否提高和国民教育有无改善对塑造工匠精神关系重大,但民众素质的提高则完全取决于高水平的教育。
  D.我国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市场引导和制度保障,也要把追求独立人格、尊严和个体价值作为自觉的理性诉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族式摔跤、赛马、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就被正式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舞狮、舞龙、放风筝等项目也在全国普遍开展。目前,我国国家级155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占据109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体育更不断受到重视,国家多次印发文件,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强调“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当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