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50字。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是文明交流中的“名片”,是相互吸引的精神源泉。新时代,科技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像网络视听因与文化多元特点的契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网络视听生产与分发的专业化、多元化、技术化、智能化在带来海量信息流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出现了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问题,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不到位等多重治理难点与挑战,需要注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管理,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协同共治模式,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
视听内容更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快手等网络视听平台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探索文化“出海”,致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随着步伐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延展,更加多元高效的“出海”举措层出不穷。例如优酷与新加坡StarHub公司签署内容合作协议,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与瑞典Newstag、荷兰Zoomin。TV签署新闻合作协议等。
(摘编自牛梦笛等《用网络视听精品搭起文明互鉴之桥》)
材料三:
作为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新文创”内容上厚植人文精神,形式上注重新科技与文旅体验的多重互动,成为数字及互联网文化的重点。但问题是,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价值更为明显的文化形式,如非遗、高雅艺术等如何找到有效吸引更多用户的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全国工商联指出,单纯靠政策性补贴并不能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引导非遗走向产业化,形成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自身造血机能,才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解决这种割裂,是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能否在新时期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关键问题。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这种统一,需要有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无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是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这些中国文化的重要支点,都依靠这种创新和创造。
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先后提出的“新文创”强调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要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来创造代表中国的超级文化符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志东《“新文创”要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鲜明的时代意蕴。
与西方机械论的宇宙观不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习惯上将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存在。(通过与西方机械论相比,引出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接着引用《周易》、名言来论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先哲认为世界是一个如同大河奔流的运动总体,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特性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或变化;二是常道,即天道。变易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但变化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包含着创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化生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正是它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与时俱进。
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既充分发掘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从他国不同文明中接受启发;既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运用现代高科技创新手段激发其活力,不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邢丽菊等《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化软实力可以感召人心,提高社会凝聚力,事关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观念的形成,是制定国家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B. 网络视听在促进文化交流上效果显著,但在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减弱了文化软实力,表现了科技运用的普遍问题。
C. “新文创”这种文化生产方式,融人科技、文化、旅游等因素,形成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即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
D. 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和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融合,才能保持其中国文化重要支点的地位,承担起新时期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继承、转化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
B. 我国网络视听走向海外,视听内容成为当今社会活跃、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这启示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出海”举措。
C. 在增强文化软实力途径的探索中,强化市场途径,弱化行政指导,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文化产业化,并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D. 我国一些企业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这给怎样“讲清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以有益启示。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华文化 变化生生之道的一项是(3分)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C.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D. 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
4. 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4分)
5. 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哪些事物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课内内容复习。(15分)
(一)《水浒传》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黥,又称墨刑,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罪犯的标志,擦洗不掉。
B. 宋徽宗,宋朝皇帝赵佶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大臣等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 太尉,一种官名,在宋徽宗时代是武官的高级官阶。
D.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